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写符号对照表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23页 |
1.1.1 建设绿色网络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2 网络虚拟化的背景及意义 | 第16-23页 |
1.2 本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23-25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 第25-2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3.2 主要贡献 | 第26-28页 |
1.4 内容安排 | 第28-29页 |
2 能耗感知虚拟网映射的研究综述 | 第29-45页 |
2.1 网络虚拟化概述 | 第29-35页 |
2.1.1 网络虚拟化体系结构 | 第29-32页 |
2.1.2 虚拟网映射问题 | 第32-35页 |
2.2 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35-43页 |
2.2.1 虚拟网映射的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2.2.2 能耗感知节点链路选择标准的研究现状 | 第36-41页 |
2.2.3 能耗感知虚拟网映射算法的研究现状 | 第41-4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3 时间和能量感知的贝叶斯虚拟网映射研究 | 第45-70页 |
3.1 虚拟网节能映射模型 | 第45-51页 |
3.1.1 节点的服务器功能能耗 | 第47页 |
3.1.2 物理链路能耗 | 第47-48页 |
3.1.3 物理节点交换功能的功耗 | 第48页 |
3.1.4 底层网络总能耗 | 第48-50页 |
3.1.5 虚拟网节能映射问题模型 | 第50-51页 |
3.2 时间和能量感知的虚拟网映射算法 | 第51-59页 |
3.2.1 虚拟网节能映射的评价要素 | 第51-53页 |
3.2.2 节点评价标准 | 第53-57页 |
3.2.3 链路评价标准 | 第57-58页 |
3.2.4 映射算法 | 第58-59页 |
3.3 实验 | 第59-69页 |
3.3.1 实验环境 | 第59-60页 |
3.3.2 对度量指标的定义 | 第60-63页 |
3.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3-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4 集中受限的虚拟网节能映射研究 | 第70-90页 |
4.1 问题描述 | 第70-73页 |
4.1.1 虚拟网节能映射模型 | 第70-71页 |
4.1.2 虚拟网节能映射的原则 | 第71-72页 |
4.1.3 虚拟网节能映射的例子 | 第72-73页 |
4.2 限制集中映射的虚拟网节能映射算法 | 第73-81页 |
4.2.1 节点评价标准 | 第73-78页 |
4.2.2 链路评价标准 | 第78-80页 |
4.2.3 映射算法 | 第80-81页 |
4.3 实验 | 第81-88页 |
4.3.1 实验环境 | 第81-82页 |
4.3.2 定义算法指标 | 第82-83页 |
4.3.3 对非饱和实验场景的结果分析 | 第83-85页 |
4.3.4 对饱和实验场景的结果分析 | 第85-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5 基于自适应协同进化粒子群算法的虚拟网节能映射研究 | 第90-108页 |
5.1 节能映射模型与评价标准 | 第91-92页 |
5.1.1 虚拟网节能映射模型 | 第91页 |
5.1.2 节能映射评价标准 | 第91-92页 |
5.2 自适应的协同进化粒子群算法 | 第92-104页 |
5.2.1 适应度函数 | 第92页 |
5.2.2 虚拟网节能映射问题的解空间的特点 | 第92-93页 |
5.2.3 自适应协同进化粒子群算法的实现 | 第93-99页 |
5.2.4 自适应的协同进化粒子群算法流程 | 第99-103页 |
5.2.5 收敛性分析 | 第103-104页 |
5.3 实验 | 第104-107页 |
5.3.1 实验环境 | 第104-105页 |
5.3.2 节能比较 | 第105-106页 |
5.3.3 其它性能比较 | 第106-10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108-109页 |
6.2 进一步工作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个人简历 | 第117-1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