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超宽带收发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5-2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UWB定义和技术特点 | 第16-19页 |
1.2.1 超宽带定义 | 第16-17页 |
1.2.2 超宽带技术特点 | 第17-19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3.1 脉冲超宽带信号同步捕获 | 第19-21页 |
1.3.2 脉冲超宽带压缩感知信道重构与估计 | 第21-23页 |
1.3.3 脉冲波形与脉冲发生器 | 第23页 |
1.3.4 小型化UWB陷波天线 | 第23-25页 |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25-28页 |
2 脉冲超宽带二次包络同步捕获 | 第28-44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IR-UWB同步捕获技术 | 第29-32页 |
2.2.1 同步捕获技术原理 | 第29-30页 |
2.2.2 IR-UWB同步捕获技术 | 第30-32页 |
2.3 基于二次包络算法的UWB同步捕获 | 第32-42页 |
2.3.1 信号和多径模型 | 第32-33页 |
2.3.2 二次包络快速同步捕获算法 | 第33-38页 |
2.3.3 仿真分析 | 第38-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3 基于光滑近似零范数的超宽带稀疏信道重构 | 第44-58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压缩感知重构算法 | 第44-48页 |
3.2.1 压缩感知问题的描述 | 第44-45页 |
3.2.2 凸优化算法 | 第45-46页 |
3.2.3 贪婪算法 | 第46-48页 |
3.2.4 贝叶斯压缩感知 | 第48页 |
3.3 基于SALZ算法的脉冲超宽带信道重构 | 第48-57页 |
3.3.1 l_0 -范数最小化 | 第48-49页 |
3.3.2 SALZ算法原理和特点 | 第49-50页 |
3.3.3 压缩感知模型 | 第50-52页 |
3.3.4 最优极值点求解迭代算法 | 第52-53页 |
3.3.5 迭代点更新 | 第53-54页 |
3.3.6 仿真分析 | 第54-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 基于组合消息传递的脉冲超宽带信道估计 | 第58-75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贝叶斯压缩感知和组合消息传递 | 第58-68页 |
4.2.1 贝叶斯压缩感知理论 | 第58-60页 |
4.2.2 GAMP算法 | 第60-62页 |
4.2.3 GAMP-MF消息传递稀疏信号估计 | 第62-68页 |
4.3 基于GAMP-MF算法的UWB信道估计 | 第68-74页 |
4.3.1 信道模型 | 第68-69页 |
4.3.2 GAMP-MF信道估计算法 | 第69-70页 |
4.3.3 仿真分析 | 第70-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脉冲超宽带系统收发机设计实现 | 第75-101页 |
5.1 引言 | 第75-76页 |
5.2 基于SRD的亚纳秒脉冲发生器设计 | 第76-82页 |
5.2.1 选择脉冲波形 | 第76-78页 |
5.2.2 SRD工作原理及特性 | 第78-79页 |
5.2.3 脉冲发生器设计 | 第79-81页 |
5.2.4 测试分析 | 第81-82页 |
5.3 二级阶梯渐变小型化超宽带陷波天线设计 | 第82-93页 |
5.3.1 二级阶梯渐变结构设计 | 第84-85页 |
5.3.2 陷波结构设计 | 第85-86页 |
5.3.3 仿真分析 | 第86-91页 |
5.3.4 测量与分析 | 第91-93页 |
5.4 IR-UWB通信系统收发机设计与测试 | 第93-99页 |
5.4.1 IR-UWB发射机原理与设计 | 第93-95页 |
5.4.2 IR-UWB接收机设计 | 第95-96页 |
5.4.3 系统测试 | 第96-9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01-105页 |
6.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与贡献 | 第101-103页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博士阶段研究成果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