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文献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文献 | 第12-14页 |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第16-17页 |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页 |
1.5.2 本文的局限性 | 第16-17页 |
第2章 企业年金投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企业年金基本概念 | 第17页 |
2.2 企业年金投资原则 | 第17-18页 |
2.3 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第3章 我国基金公司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概述 | 第21-29页 |
3.1 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21-24页 |
3.1.1 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21页 |
3.1.2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规模 | 第21-22页 |
3.1.3 我国企业年金管理运作模式 | 第22页 |
3.1.4 我国企业年金投资工具范围 | 第22-23页 |
3.1.5 我国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率 | 第23-24页 |
3.2 我国基金公司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概况 | 第24-26页 |
3.2.1 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在基金公司开展流程 | 第24-25页 |
3.2.2 基金公司企业年金投资策略与年金产品设计 | 第25-26页 |
3.3 我国基金公司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现状 | 第26-29页 |
第4章 我国基金公司企业年金投资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37页 |
4.1 基金公司投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投资管理效率不高 | 第29-33页 |
4.2 投资组合产品类别单一,无法全面满足委托人的风险收益要求 | 第33-34页 |
4.3 基金公司管理的集合计划组合过少,限制基金的整体收益率 | 第34-35页 |
4.4 新型投资工具中另类资产配置不足,投资决策缺乏分散性 | 第35-36页 |
4.5 基金公司养老金产品设计上缺乏层次感,无法满足委托人个性化需求 | 第36-37页 |
第5章 美国和香港基金公司企业年金管理经验借鉴 | 第37-43页 |
5.1 美国的 401K计划 | 第37-39页 |
5.2 香港强积金 | 第39-41页 |
5.3 国内外发达地区企业年金管理经验启示 | 第41-43页 |
第6章 易方达基金公司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案例分析 | 第43-49页 |
6.1 易方达基金公司投资管理案例介绍 | 第43-46页 |
6.2 易方达基金公司年金投资管理案例分析 | 第46-49页 |
6.2.1 企业年金投资组合产品层次感不强 | 第47页 |
6.2.2 基金管理人绝对收益理念有待提高 | 第47页 |
6.2.3 另类资产运用不充分 | 第47-48页 |
6.2.4 易方达基金公司年金投资管理案例分析小结 | 第48-49页 |
第7章 优化我国基金公司年金投资管理的对策 | 第49-55页 |
7.1 加强基金公司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率 | 第49-50页 |
7.1.1 强化绝对收益理念 | 第49页 |
7.1.2 增加基金经理的数量,调整组织架构,使结构扁平化 | 第49页 |
7.1.3 加强投资者教育 | 第49-50页 |
7.2 构建多种类型的投资组合,满足不同风险收益要求委托人的需求 | 第50-51页 |
7.2.1 根据参与人的年龄结构构建投资组合 | 第50页 |
7.2.2 效仿强积金投资方式,按照基金投资类别构建投资组合 | 第50页 |
7.2.3 利用互联网金融构建投资组合 | 第50-51页 |
7.3 重视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增加集合计划投资管理人份额 | 第51-52页 |
7.3.1 通过多种途径争取或覆盖受托人业务 | 第51-52页 |
7.3.2 拓宽基金公销售渠道,创新企业年金基金销售模式 | 第52页 |
7.4 充分利用另类资产投资工具 | 第52-53页 |
7.5 大力发展养老金产品,加入生命周期基金 | 第53-55页 |
第8章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