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1 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矛盾突出 | 第14页 |
1.1.2 协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1.3.1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8-20页 |
1.3.2 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页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特点 | 第22-25页 |
2.1 资源型城市城市化的特点 | 第22-23页 |
2.1.1 资源型产业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 第22页 |
2.1.2 城市发展基础脆弱 | 第22页 |
2.1.3 城市化质量低下 | 第22-23页 |
2.2 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 | 第23-24页 |
2.2.1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 第23页 |
2.2.2 生态环境承载力面临巨大压力 | 第23页 |
2.2.3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 第23-24页 |
2.3 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特点 | 第24-25页 |
2.3.1 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效应明显 | 第24页 |
2.3.2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显著 | 第24页 |
2.3.3 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陷入恶性循环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分析 | 第25-31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26页 |
3.2 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市化发展现状 | 第26-28页 |
3.3 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 第28-29页 |
3.4 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影响 | 第29-31页 |
3.4.1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29页 |
3.4.2 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 | 第29-31页 |
第四章 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 | 第31-35页 |
4.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4页 |
4.1.1 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31页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2页 |
4.1.3 指标数据来源 | 第32-33页 |
4.1.4 数据标准化方法 | 第33页 |
4.1.5 权重确定方法 | 第33-34页 |
4.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34-35页 |
第五章 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 第35-48页 |
5.1 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分类 | 第35页 |
5.2 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 | 第35-45页 |
5.2.1 原始数据处理 | 第35页 |
5.2.2 权重的确定 | 第35-37页 |
5.2.3 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 | 第37-39页 |
5.2.4 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动态变化 | 第39-43页 |
5.2.5 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类型 | 第43-45页 |
5.3 结论 | 第45-48页 |
第六章 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 第48-50页 |
6.1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转型发展 | 第48页 |
6.2 转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建立生态城市 | 第48-49页 |
6.3 促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新能源开发 | 第49页 |
6.4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加大环境治理 | 第49页 |
6.5 加强环境监督与治理,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附表1 城市化指标数据标准化 | 第54-55页 |
附表2 生态环境指标数据标准化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