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6页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6-19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6-18页
        1.1.2 研究的目的第18页
        1.1.3 研究的意义第18-19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9-22页
        1.2.1 钢铁产业效率第19-20页
        1.2.2 循环经济效率第20页
        1.2.3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第20-21页
        1.2.4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第21-22页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2-24页
        1.3.1 研究思路第22页
        1.3.2 研究方法第22页
        1.3.3 技术路线第22-24页
    1.4 主要创新点第24-26页
        1.4.1 选题上的创新第24页
        1.4.2 方法上的创新第24页
        1.4.3 内容上的创新第24-26页
第二章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的相关理论及方法第26-34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6-28页
        2.1.1 循环经济第26-27页
        2.1.2 循环经济效率第27-28页
        2.1.3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第28页
        2.1.4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第28页
    2.2 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方法第28-34页
        2.2.1 DEA方法第29-30页
        2.2.2 Malmquist方法第30-31页
        2.2.3 评价步骤第31-34页
第三章 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的实证分析第34-48页
    3.1 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指标第34-37页
        3.1.1 指标选择第34-35页
        3.1.2 指标解释第35-37页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37页
        3.2.1 数据来源第37页
        3.2.2 数据处理第37页
    3.3 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分析第37-48页
        3.3.1 静态分析第37-41页
        3.3.2 动态分析第41-45页
        3.3.3 静态与动态结合分析第45-48页
第四章 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8-56页
    4.1 变量的选择与说明第48-50页
        4.1.1 假设钢铁产业技术水平影响循环经济效率第48页
        4.1.2 假设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循环经济效率第48-49页
        4.1.3 假设产业集中度影响循环经济效率第49页
        4.1.4 假设产权结构影响循环经济效率第49页
        4.1.5 假设能源结构影响循环经济效率第49-50页
    4.2 计量模型选择第50页
    4.3 模型的构建第50-51页
    4.4 估计结果第51-52页
    4.5 结果分析第52-53页
        4.5.1 钢铁产业的技术水平与循环经济效率呈正相关关系第52页
        4.5.2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钢铁产业的循环经济效率呈正相关关系第52页
        4.5.3 钢铁产业的集中度与循环经济效率呈正相关关系第52-53页
        4.5.4 钢铁产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与循环经济效率呈负相关关系第53页
        4.5.5 钢铁产业煤炭的能源消耗比重与循环经济效率呈负相关关系第53页
    4.6 本章小结第53-56页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56-62页
    5.1 研究结论第56页
    5.2 政策建议第56-62页
        5.2.1 制定钢铁产业循环经济的考核评价标准第56-57页
        5.2.2 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品质量第57页
        5.2.3 优化钢铁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第57-58页
        5.2.4 引进先进技术,提高钢铁产业资源利用率第58-59页
        5.2.5 加大民营钢铁企业的扶持力度,实现钢铁产业市场竞争机制第59页
        5.2.6 提高兼并重组质量,提高产业集中度第59-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67-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市场结构及其优化研究
下一篇: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