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与实现路径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选题背景第12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4页
     ·研究目的第12-13页
     ·研究意义第13-14页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4-16页
     ·研究思路第14-15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第16-18页
     ·研究的重难点第16页
     ·研究的创新点第16-18页
第二章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第18-28页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8-22页
     ·国外研究动态第18-19页
     ·国内研究动态第19-22页
   ·相关概念第22-24页
     ·农民、农民工、市民第22-23页
     ·农民工市民化第23-24页
   ·相关理论第24-28页
     ·城乡劳动力转移理论第24-25页
     ·推—拉理论第25-26页
     ·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第26-27页
     ·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第27-28页
第三章 济南市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分析第28-44页
   ·济南市农民工市民化的优势分析第29-33页
     ·济南市农民工文化程度及受教育意识有所提高第29-31页
     ·济南市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愿望增强第31-32页
     ·济南市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市民化第32页
     ·济南市农民工就业范围更为广泛第32-33页
   ·济南市农民工市民化的劣势分析第33-35页
     ·济南市农民工劳动技能缺乏导致就业能力较低第33-34页
     ·济南市农民工消费观念转变导致生活成本较高第34-35页
     ·济南市农民工文化认同感不足第35页
   ·济南市农民工市民化的机遇分析第35-39页
     ·济南市城镇化快速发展第35-37页
     ·济南市相关政策的支持第37页
     ·济南市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第37-39页
   ·济南市农民工市民化的挑战分析第39-41页
     ·济南市户籍制度的限制第39页
     ·济南市农民工市民化成本较大第39-40页
     ·济南市住房保障体系不完善第40-41页
   ·济南市农民工市民化现状总结第41-44页
     ·济南市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第41-42页
     ·济南市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第42-44页
第四章 济南市农民工市民化制约因素分析第44-62页
   ·城镇化发展水平因素第44页
   ·制度因素第44-52页
     ·农村土地制度第44-45页
     ·户籍制度第45-46页
     ·就业制度第46-47页
     ·社会保障制度第47-49页
     ·住房制度第49-52页
   ·农民工自身因素第52-59页
     ·变量的确定第52-53页
     ·变量的样本数量统计第53-55页
     ·各变量与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性分析第55-58页
     ·总结第58-59页
   ·农民工市民化的案例分析第59-62页
     ·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苏州市背景介绍第59页
     ·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分析第59-60页
     ·启示第60-62页
第五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路径设计第62-72页
   ·制定不同模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第62-63页
     ·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第62页
     ·通过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第62页
     ·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第62-63页
   ·实行制度创新,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第63-66页
     ·健全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农民工权益第63-64页
     ·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第64页
     ·统一就业制度,实现农民工平等就业第64-65页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各项权益第65-66页
     ·建立住房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第66页
   ·提升农民工自身素质,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第66-70页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良好社会环境第66-68页
     ·激励企业发挥对农民工素质提升的主导作用第68-69页
     ·发挥职业技术学院的主要培训作用第69-70页
   ·筹措资金,保障农民工市民化的进行第70-72页
     ·政府承担各项公共服务支出第70页
     ·农民工所在企业承担保险及培训支出第70-71页
     ·农民工自己承担一部分市民化支出第71页
     ·社会各界捐助第71-7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研究结论第72页
   ·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致谢第78-80页
附录第80-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质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研究
下一篇:山东恒丰橡塑有限公司国际物流运营模式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