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学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受歧视研究

致谢第1-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2页
图表清单第12-14页
1 绪论第14-28页
   ·研究的缘起第14-16页
     ·教育发展的当代需要第14-15页
     ·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第15页
     ·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第15-16页
   ·从"社会学视角"研究"流动儿童受歧视问题"的缘由第16-18页
     ·在研究内容、领域及方法上的关联性第16-17页
     ·涉及社会和教育两大领域第17-18页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8-24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4页
   ·论题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第24-28页
     ·论题的确定第24-25页
     ·研究方法第25-26页
     ·主要概念的界定第26-28页
2 消除歧视的理论依据及其重要性第28-39页
   ·消除歧视的理论依据第28-34页
     ·国内平等思想的演进第28-31页
     ·国外的平等思想第31-34页
   ·消除对流动儿童歧视的重要性第34-39页
     ·促使个体成功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第34-37页
     ·保证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第37-39页
3 流动儿童受歧视现状第39-57页
   ·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区域、调查对象的确定及调查过程第39-43页
     ·调查问卷的设计第39-40页
     ·调查地区及调查对象的确定第40页
     ·调查方式、被调查对象的自身情况及学校分布第40-43页
   ·流动儿童受歧视现状第43-57页
     ·受教育机会获取权上的不平等第43-47页
     ·受教育条件建设请求权的缺失第47-51页
     ·受教育条件利用上的不公平第51-53页
     ·教育过程中评价结果失真及评价权虚置第53-54页
     ·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第54-55页
     ·"免受一切歧视权利"的缺失第55-57页
4 对流动儿童歧视的系统构成第57-92页
   ·宏观维度第57-61页
     ·国家层面的制度领域第57-59页
     ·社会非制度领域第59-61页
   ·中观维度第61-73页
     ·对流动儿童区别对待的当地公立学校第61-68页
     ·城市相关管理部门第68-69页
     ·教育管理部门的歧视行为第69页
     ·两难境地中的流动儿童家庭第69-73页
   ·微观维度第73-92页
     ·城市居民的态度极其成见第73-76页
     ·教师群体第76-81页
     ·学生群体第81-85页
     ·学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第85-92页
5 流动儿童受歧视的成因及其影响后果第92-124页
   ·"流动儿童"所受歧视的成因第92-105页
     ·政策性歧视的纵向累积第92-101页
     ·非政策性歧视的横向传递第101-102页
     ·农村固有不利因素第102-104页
     ·流动儿童家庭固有的不利因素第104-105页
   ·歧视的影响后果第105-124页
     ·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第105-118页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第118-120页
     ·直接损害到家庭的经济利益及和谐稳定第120-124页
6 消除歧视的相关策略第124-155页
   ·宏观层次的策略第124-135页
     ·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第124-125页
     ·改革教育财政拨款制度第125-127页
     ·拓宽义务教育资金的融资渠道第127-129页
     ·教育券制度应以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第129-130页
     ·简化入学手续,构建全国统一联网的学生学籍的网络平台第130-131页
     ·提供补偿教育,以弥补处境不利造成的不平等第131-134页
     ·以法律的形式确保流动儿童参与当地的中招和高招考试第134-135页
   ·中观层次的对策第135-150页
     ·废除公立学校的"隔离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的软歧视做法第135-137页
     ·公立学校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第137-141页
     ·用法律确立基本达标的民工子弟学校的合法地位第141-143页
     ·实施全纳教育,实现真正融合第143-150页
   ·微观层次的对策第150-155页
     ·转变对流动儿童错误观念的心理意识第150-152页
     ·家长的积极参与第152页
     ·提升流动儿童的内心力第152-155页
7 结语第155-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5页
附录Ⅰ第165-168页
附录Ⅱ第168-170页
附录Ⅲ第170-172页
附录Ⅳ第172-175页
附录Ⅴ第175-176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第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王家新的诗学理想与诗艺实践
下一篇:阳光体育背景下江苏高校三人制篮球运动健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