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禅文化的茶具设计研究与应用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禅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茶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2 禅文化与茶具的渊源 | 第15-33页 |
| ·禅文化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第15-17页 |
| ·禅的起源 | 第15页 |
| ·禅与禅宗的渊源 | 第15-16页 |
| ·禅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 第16-17页 |
| ·禅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分析 | 第17-27页 |
| ·由上上品牌看禅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 第17-20页 |
| ·枯山水庭院中的禅意 | 第20-23页 |
| ·“无何有”旅馆中的禅文化体现 | 第23-27页 |
| ·茶具中的禅意分析 | 第27-33页 |
| ·禅之升起——白瓷茶具 | 第27-29页 |
| ·禅之鼎盛——宋元青花 | 第29-31页 |
| ·禅之衰微——明清紫砂 | 第31-33页 |
| 3 茶具的设计要素 | 第33-41页 |
| ·茶具的起源和发展 | 第33-36页 |
| ·茶具的起源 | 第33-34页 |
| ·茶具的发展 | 第34-36页 |
| ·茶具的五大分类 | 第36-39页 |
| ·陶土茶具 | 第36页 |
| ·瓷质茶具 | 第36-37页 |
| ·玻璃茶具 | 第37-38页 |
| ·金属茶具 | 第38-39页 |
| ·竹木茶具 | 第39页 |
| ·现代茶具的设计要素 | 第39-41页 |
| ·功能要素 | 第39页 |
| ·造型要素 | 第39-40页 |
| ·情感要素 | 第40页 |
| ·意境要素 | 第40页 |
| ·文化底蕴要素 | 第40-41页 |
| 4 禅文化对现代茶具设计的启示 | 第41-45页 |
| ·禅文化中的物我合一——自然性 | 第41-42页 |
| ·功能上的自然性 | 第41页 |
| ·情感上的自然性 | 第41页 |
| ·材质上的自然性 | 第41-42页 |
| ·禅文化中的返璞归真——简约性 | 第42页 |
| ·设计理念的简约性 | 第42页 |
| ·外观设计的简约性 | 第42页 |
| ·禅文化中的传承发展——传承性 | 第42-45页 |
| ·禅文化的传承性 | 第42-43页 |
| ·茶具的传承性 | 第43页 |
| ·禅文化与茶具的互相作用 | 第43-45页 |
| 5 基于禅文化的茶具设计方法 | 第45-53页 |
| ·以人文本的设计 | 第45-47页 |
| ·功能的以人为本 | 第45-46页 |
| ·色彩的以人为本 | 第46页 |
| ·造型的以人为本 | 第46-47页 |
| ·生态性设计 | 第47-48页 |
| ·系统化的生态设计 | 第47-48页 |
| ·模块化的生态设计 | 第48页 |
| ·材料上的生态设计 | 第48页 |
| ·圆融性设计 | 第48-49页 |
| ·简素性设计 | 第49-52页 |
| ·无即是有 | 第51页 |
| ·文质彬彬 | 第51页 |
| ·尚质尚用 | 第51-52页 |
| ·自由性设计原则 | 第52-53页 |
| ·思想的自由性设计 | 第52页 |
| ·形态的自由性设计 | 第52-53页 |
| 6 基于禅文化的茶具设计实例 | 第53-63页 |
| ·目标人群与定位 | 第53页 |
| ·目标人群 | 第53页 |
| ·设计定位 | 第53页 |
| ·设计方案 | 第53-63页 |
| ·设计方案展示及说明 | 第53-62页 |
| ·方案可行性分析 | 第62-63页 |
| 7 结论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