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英文缩略语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1 早孕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11-23页 |
| ·早孕因子的化学本质 | 第11-12页 |
| ·早孕因子的来源 | 第12-13页 |
| ·早孕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 第13-15页 |
| ·早孕因子的纯化与检测 | 第15-20页 |
| ·早孕因子的临床应用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3-45页 |
| 实验一 奶牛早孕因子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 第23-31页 |
| 摘要 | 第23页 |
| 1 材料 | 第23-24页 |
| ·试验动物 | 第23页 |
|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4页 |
| 2 方法 | 第24-26页 |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4页 |
| ·PCR扩增 | 第24页 |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4-25页 |
|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25-26页 |
| ·重组蛋白的切胶纯化 | 第2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 ·EPF基因PCR扩增 | 第26-27页 |
|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32a-EPF的构建及鉴定 | 第27-28页 |
|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32a-EPF诱导表达 | 第28页 |
| ·重组蛋白的纯化结果 | 第28-29页 |
| 4 讨论 | 第29-31页 |
| 实验二 奶牛早孕诊断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31-40页 |
| 摘要 | 第31页 |
| 1 材料 | 第31-32页 |
| ·主要动物 | 第31页 |
|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2页 |
| 2 方法 | 第32-34页 |
| ·方法原理 | 第32页 |
| ·奶牛早孕因子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2页 |
| ·小鼠抗体水平的测定-琼脂双向扩散试验 | 第32-33页 |
| ·小鼠抗体水平的测定-ELISA | 第33页 |
| ·间接ELISA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33-34页 |
| 3 结果 | 第34-39页 |
| ·小鼠抗体水平的测定结果-琼脂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 第34-35页 |
| ·小鼠抗体水平的测定结果-ELISA | 第35页 |
| ·待检鼠抗血清最佳稀释倍数和抗原最佳包被浓度的确定结果 | 第35-36页 |
| ·抗原最佳包被条件的测定结果 | 第36页 |
| ·抗原最佳封闭时间的测定结果 | 第36页 |
| ·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倍数的测定结果 | 第36-37页 |
| ·底物显色时间的测定结果 | 第37页 |
| ·cut-off值的确定结果 | 第37页 |
| ·特异性实验结果 | 第37-38页 |
| ·敏感性测定结果 | 第38页 |
| ·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38-39页 |
| 4 讨论 | 第39-40页 |
| 实验三 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奶牛血清中的早孕因子活性 | 第40-45页 |
| 摘要 | 第40页 |
| 1 材料 | 第40-41页 |
| ·样品来源 | 第40页 |
|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40-41页 |
| 2 方法 | 第41-42页 |
| ·血样的采集与处理 | 第41页 |
| ·临床样本的检测 | 第41-42页 |
| 3 结果 | 第42-43页 |
| ·EPF检出符合率结果 | 第42页 |
| ·妊娠与空怀奶牛血清中EPF活性的比较结果 | 第42页 |
| ·不同年龄妊娠奶牛血清中EPF活性比较结果 | 第42-43页 |
| ·不同胎次妊娠奶牛血清中EPF活性的比较结果 | 第43页 |
| 4 讨论 | 第43-45页 |
| 第三章 结论 | 第45页 |
| 创新点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 作者简介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