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9-10页 |
(二) 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内容结构 | 第13-15页 |
一、章懋理学的学术背景 | 第15-24页 |
(一) 婺州学术的嬗变 | 第15-18页 |
1. 南宋时期多元共存的婺州学术阵容 | 第15-17页 |
2. 朱学在金华的独大及其学风转变 | 第17-18页 |
(二) 明代中期的学术氛围 | 第18-21页 |
1. 明代朱学理论发展的瓶颈 | 第19-20页 |
2. 明代心学的复兴之兆 | 第20-21页 |
(三) 章懋理学吸纳的思想元素 | 第21-24页 |
二、章懋的理学思想 | 第24-37页 |
(一) 注重道体之全、真儒之境的道统论 | 第24-26页 |
(二) 融合天人关系的天道论 | 第26-32页 |
1. 太极阴阳论 | 第26-28页 |
2. 理气关系 | 第28-30页 |
3. 仁——天地生物之心 | 第30-32页 |
(三) 突出人心灵气的心性论 | 第32-34页 |
(四) 追求为儒之效的工夫论 | 第34-37页 |
三、章懋理学的经世致用 | 第37-48页 |
(一) 章懋的政治思想及其运用 | 第37-40页 |
1. “本”“具”兼备的治国思想 | 第37-39页 |
2. 保障民生的治国方略 | 第39-40页 |
(二) 章懋的教育思想及其运用 | 第40-45页 |
1. 重视“为己之学”的教育思想 | 第40-43页 |
2. 知识积累与道德体验并重的教育实践 | 第43-45页 |
(三) 章懋的史学观点 | 第45-48页 |
四、章懋的学术贡献 | 第48-55页 |
(一) 重振婺州学术 | 第48-50页 |
(二) 对后学的影响 | 第50-55页 |
1. 理学的分化——罗钦顺的气学转向 | 第50-51页 |
2. 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湛若水、王阳明的心学转向 | 第5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