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9页 |
·毒死蜱简介及其理化性质 | 第10页 |
·毒死蜱的生产和应用概况 | 第10-11页 |
·毒死蜱的残留动态 | 第11-13页 |
·毒死蜱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 第11-12页 |
·毒死蜱在水体中的残留动态 | 第12页 |
·毒死蜱在植物中的残留动态 | 第12-13页 |
·毒死蜱的生态毒理效应 | 第13-15页 |
·毒死蜱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毒理效应 | 第13-14页 |
·毒死蜱对哺乳动物的毒理效应 | 第14页 |
·毒死蜱对人体的毒理效应 | 第14-15页 |
·毒死蜱的去除降解研究 | 第15-24页 |
·毒死蜱的物理去除 | 第15-16页 |
·毒死蜱的光解 | 第16页 |
·毒死蜱的生化降解 | 第16页 |
·毒死蜱的水解 | 第16-17页 |
·毒死蜱的植物修复降解 | 第17页 |
·毒死蜱的微生物降解 | 第17-20页 |
·毒死蜱的微生物降解机理 | 第20-24页 |
·应用植物内生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植物内生菌 | 第24-25页 |
·应用植物内生菌降解有机污染物 | 第25-26页 |
·本实验的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本项实验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本研究实验材料、试剂、仪器及培养基配制汇总 | 第29-36页 |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宿主植物 | 第29页 |
·毒死蜱 | 第29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9-31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1-33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3-34页 |
·其他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植物内生毒死蜱降解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 第36-46页 |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实验样品 | 第36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6页 |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配制 | 第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植物内生毒死蜱降解菌的分离纯化 | 第36-37页 |
·植物内生菌的鉴定 | 第37-38页 |
·实验结果 | 第38-45页 |
·具毒死蜱降解特性的植物内生菌的分离筛选 | 第38-40页 |
·具毒死蜱降解特性的植物内生菌的鉴定 | 第40-45页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所分离菌株的毒死蜱降解特性初探 | 第46-57页 |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实验样品 | 第46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6页 |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配制 | 第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毒死蜱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分离菌株的毒死蜱降解特性研究 | 第47-48页 |
·实验结果 | 第48-55页 |
·分离菌株的生长及其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 | 第48-49页 |
·外加碳源对分离菌株降解毒死蜱的影响 | 第49-51页 |
·温度和初始pH值对分离菌株降解毒死蜱的影响 | 第51-52页 |
·接菌量对分离菌株降解毒死蜱的影响 | 第52-54页 |
·毒死蜱初始浓度对分离菌株降解特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内生菌与植物体内毒死蜱降解规律关系及其对植物促生作用机理初探 | 第57-71页 |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实验样品 | 第57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7页 |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配制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62页 |
·植物样品中的毒死蜱检测分析 | 第57-58页 |
·水稻内生菌的体外毒死蜱降解特性研究 | 第58页 |
·内生菌转接入水稻植株及水稻栽培 | 第58-59页 |
·水稻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59页 |
·内生菌转接效果检测 | 第59-60页 |
·内生菌与水稻体内毒死蜱消解动态关系探究 | 第60页 |
·内生菌促生机理探究 | 第60-62页 |
·实验结果 | 第62-69页 |
·水稻内生菌对毒死蜱的体外降解作用 | 第62-63页 |
·接菌结果分析 | 第63页 |
·分离菌株对水稻毒死蜱残留的消解作用 | 第63-65页 |
·内生菌对水稻植株的促生作用和促生机理研究 | 第65-69页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69-7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3页 |
附录 | 第83-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