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产专用性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3-17页 |
·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第17-28页 |
·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资产专用性理论 | 第17-19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21页 |
·博弈论 | 第21-22页 |
·文献回顾 | 第22-28页 |
·资产专用性理论文献综述 | 第22-24页 |
(1)资产专用性的概念 | 第22页 |
(2)资产专用性的特征和重要性 | 第22-23页 |
(3)资产专用性与纵向一体化与控制权 | 第23页 |
(4)资产专用性的实证应用 | 第23-24页 |
·大股东掏空研究文献综述 | 第24-25页 |
(1)“掏空”产生的原因 | 第24页 |
(2)“掏空”的方式 | 第24页 |
(3)“掏空”的经济后果 | 第24-25页 |
(4)“掏空”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25页 |
·股权分置改革研究文献综述 | 第25-26页 |
(1)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证研究 | 第25-26页 |
(2)股权分置改革的规范研究 | 第26页 |
·文献评述 | 第26-28页 |
(1)资产专用性方面 | 第26页 |
(2)“掏空”方面 | 第26-27页 |
(3)股权分置改革方面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大股东股权投资的资产专用性形成机理 | 第28-32页 |
·“智猪博弈”模型解释 | 第28-29页 |
·动因分析 | 第29-32页 |
动机一:收回潜在沉没成本 | 第31页 |
动机二:回应机会主义行为,先下手为强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32-39页 |
·研究假设 | 第32-33页 |
·样本和数据 | 第33页 |
·变量定义 | 第33-36页 |
·建立模型 | 第36-39页 |
第五章 实证检验分析 | 第39-57页 |
·研究的前提条件的检验 | 第39-42页 |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 | 第39-40页 |
·我国大股东掏空的严重程度 | 第40-42页 |
·描述性统计 | 第42-45页 |
·独立样本T检验—单变量分析 | 第45-46页 |
·回归分析 1 | 第46-49页 |
·回归分析 2 | 第49-52页 |
·稳健性检验 | 第52-57页 |
·独立样本T检验——单变量分析 | 第53页 |
·回归分析 | 第53-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政策建议 | 第58页 |
·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