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中泰煤矿矿井涌水量预测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矿井涌水量预测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2 井田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 第17-19页 |
| ·井田位置、范围及交通条件 | 第17-18页 |
| ·井田位置和范围 | 第17-18页 |
| ·交通 | 第18页 |
| ·自然地理 | 第18-19页 |
|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 ·气象 | 第18页 |
| ·水系 | 第18-19页 |
| 3 矿井地质 | 第19-31页 |
| ·地层 | 第19-24页 |
| ·区域地层 | 第19页 |
| ·矿井地层 | 第19-20页 |
| ·含煤地层 | 第20-24页 |
| ·构造 | 第24-31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4-25页 |
| ·矿井构造 | 第25-31页 |
| 4 矿井水文地质 | 第31-45页 |
|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第31-32页 |
| ·含水层与隔水层 | 第32-35页 |
| ·主要含水层 | 第32-34页 |
| ·主要隔水层 | 第34-35页 |
| ·矿井充水因素 | 第35-42页 |
| ·充水水源 | 第35-36页 |
| ·水源识别 | 第36-41页 |
| ·充水通道 | 第41-42页 |
| ·矿井涌水量观测及构成 | 第42-45页 |
| 5 矿井涌水量预测 | 第45-80页 |
| ·比拟法 | 第45-46页 |
| ·解析法 | 第46-48页 |
| ·增长曲线模型法 | 第48-61页 |
| ·建立涌水量模型 | 第48页 |
| ·模型的含义 | 第48-50页 |
| ·Logistic增长曲线模型 | 第50-51页 |
| ·修正指数曲线模型 | 第51页 |
| ·Gompertz曲线模型 | 第51-52页 |
| ·求解修正指数曲线模型并预测涌水量 | 第52-56页 |
| ·求解Logistic增长曲线模型并预测涌水量 | 第56-58页 |
| ·求解Gompertz曲线模型并预测涌水量 | 第58-61页 |
| ·最优组合模型 | 第61-67页 |
| ·最优加权系数组合模型的含义 | 第61页 |
| ·求解最优加权系数组合模型并预算涌水量 | 第61-65页 |
| ·四种模型比较分析 | 第65-67页 |
| ·灰色系统理论法 | 第67-78页 |
| ·灰色理论模型的含义 | 第67-68页 |
| ·GM(1,1)模型的发展 | 第68-69页 |
| ·GM(1,1)模型的数学原理 | 第69-70页 |
| ·建立GM(1,1)模型 | 第70页 |
| ·GM(1,1)参数的求解 | 第70-72页 |
| ·GM(1,1)模型的建模条件 | 第72-73页 |
| ·建立中泰煤矿GM(1,1)模型并预测涌水量 | 第73-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0-83页 |
| ·主要结论 | 第80-82页 |
| ·建议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作者简历 | 第87-88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