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对铜制剂、链霉素和申嗪霉素的敏感性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上篇 文献综述第10-27页
 第一章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研究进展第11-17页
  1.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症状第11-12页
  2. 病原菌的特性第12-13页
  3. 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病规律第13-14页
  4. 综合防治技术第14-17页
   ·种子灭菌和检测第15页
   ·加强田间管理与合理的药剂防治第15-17页
 第二章 链霉素和铜制剂的研究现状第17-27页
  1. 链霉素及研究现状第17-21页
   ·链霉素在农业上的应用状况第18-19页
   ·链霉素的抗性机理第19-20页
   ·链霉素在农业上使用产生的抗药性现状第20-21页
  2. 铜制剂及其研究现状第21-23页
   ·铜制剂的历史和优良特性第21-22页
   ·铜制剂的环境安全性及正确使用第22-23页
  3. 生物农药的研究现状第23-24页
  4. 申嗪霉素研究现状及应用效果第24-27页
下篇 研究内容第27-54页
 第一章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对铜制剂和链霉素的敏感性研究第29-47页
  摘要第29-3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5页
   ·材料第30-33页
   ·实验方法第33-3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5-44页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分离、鉴定情况第35-36页
   ·硫酸链霉素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EC_(50)值的测定第36-39页
   ·铜制剂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EC_(50)值的测定第39-42页
   ·铜制剂和链霉素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最小抑制浓度的测定第42-43页
   ·铜制剂和硫酸链霉素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敏感性变化第43-44页
  3. 讨论第44-47页
 第二章 新型微生物源农药申嗪霉素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药效评价第47-54页
  摘要第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供试材料第47-48页
   ·试验方法第4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8-52页
   ·申嗪霉素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第48-51页
   ·申嗪霉素抑制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最低抑制浓度(MIC)的测定结果第51-52页
  3. 讨论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61页
附录 Ⅵ型分泌系统核心基因icmF的功能初析第61-77页
 摘要第61-6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2-70页
   ·供试材料第62-64页
   ·实验方法第64-7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0-73页
   ·imcF基因插入突变体的构建第70-71页
   ·imcF基因插入突变体的PCR验证第71-72页
   ·imcF基因突变不影响果斑菌的致病性第72页
   ·imcF基因突变并不影响果斑菌的正常生长第72-73页
   ·imcF基因突变仍然具有激发烟草过敏性反应的能力第73页
 3. 讨论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7-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酶溶杆菌两种群体感应系统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调控研究
下一篇:甜菜夜蛾2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特征及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