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绿地景观序列组织手法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2页 |
| ·论题的引出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 ·案例分析法 | 第11页 |
| ·多学科交叉与类比推理法 | 第11页 |
| ·归纳演绎法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1-14页 |
|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带状绿地的研究 | 第14-15页 |
| ·景观序列的研究 | 第15-18页 |
| ·其他领域序列的研究 | 第18-19页 |
| ·相关领域理论概述 | 第19-22页 |
| ·叙事学理论概述 | 第19-20页 |
| ·音乐曲式理论概述 | 第20页 |
| ·电影蒙太奇理论概述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带状绿地序列的构成 | 第22-38页 |
| ·带状绿地的层级结构 | 第22-24页 |
| ·序列构成要素及其变化手段 | 第24-36页 |
| ·实体要素 | 第24-33页 |
| ·虚体要素 | 第33-36页 |
| ·序列类型 | 第36-37页 |
| ·单一序列与复合序列 | 第36-37页 |
| ·外部序列与内部序列 | 第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带状绿地景观序列组织手法研究 | 第38-58页 |
| ·以序列发展进行段落统筹 | 第38-50页 |
| ·段落的划分 | 第38-42页 |
| ·段落的统筹 | 第42-48页 |
| ·高潮的表现与组织 | 第48-49页 |
| ·开端与结尾的特色 | 第49-50页 |
| ·以序列连贯进行段落拼接 | 第50-52页 |
| ·直接拼接 | 第50-52页 |
| ·间接拼接 | 第52页 |
| ·以要素贯穿实现整体串联 | 第52-57页 |
| ·园路的串联和组织 | 第53-54页 |
| ·构筑小品的点睛和呼应 | 第54-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四章 实例运用 | 第58-86页 |
| ·区位概况 | 第58页 |
| ·主题立意的确定 | 第58-61页 |
| ·城市发展与上位规划文件的解读 | 第58-60页 |
| ·人文环境的解读 | 第60页 |
| ·主题立意 | 第60-61页 |
| ·主题的分段表达和段落统筹布局 | 第61-75页 |
| ·“百年沧桑”段落 | 第63-66页 |
| ·“悠悠乡情”段落 | 第66-68页 |
| ·“和谐生活”段落 | 第68-70页 |
| ·“艺术天地”段落 | 第70-72页 |
| ·“生命探索”段落 | 第72-74页 |
| ·“青春驿站”段落 | 第74-75页 |
| ·相邻段落的拼接 | 第75-77页 |
| ·段落序列的点睛、贯穿与整体统一 | 第77-86页 |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6-90页 |
| ·研究的结论 | 第86-87页 |
| ·研究的不足 | 第87-88页 |
| ·未来展望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 附录A | 第94-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