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7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7-23页 |
·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概念 | 第17页 |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概念 | 第17页 |
·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概念 | 第17页 |
·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目的 | 第17-18页 |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目的 | 第17-18页 |
·保护性格耕作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目的 | 第18页 |
·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18-19页 |
·权利义务一致性理论 | 第19页 |
·国家管理理论 | 第19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9-20页 |
·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类型 | 第20-23页 |
·政府补偿制度和市场补偿制度 | 第20-21页 |
·政策补偿、技术补偿、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机制 | 第21-22页 |
·直接补偿机制和间接补偿机制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23-30页 |
·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23-25页 |
·补偿对象确定 | 第23页 |
·主体明确 | 第23-24页 |
·补偿标准公正 | 第24页 |
·补偿方式科学 | 第24-25页 |
·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25-30页 |
·权利义务对等原则 | 第25-26页 |
·政府补偿机制与市场补偿机制相结合原则 | 第26页 |
·补偿标准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协调原则 | 第26-27页 |
·补偿方式多样化原则 | 第27-28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8-30页 |
第四章 中国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 第30-35页 |
·中国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补偿的现状 | 第30-32页 |
·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完善 | 第30-31页 |
·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有待完善 | 第31-32页 |
·中国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现有制度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 第32页 |
·补偿基金制度不完善 | 第32-33页 |
·市场补偿制度发展缓慢 | 第33-35页 |
第五章 中国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选择 | 第35-43页 |
·充分利用现有制度资源 | 第35-38页 |
·种粮补贴与保护性耕作种植补偿的耦合 | 第35-36页 |
·农资综合补贴与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补偿的耦合 | 第36-37页 |
·良种补贴与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补偿的耦合 | 第37页 |
·农机补贴与保护性耕作机具补偿的耦合 | 第37-38页 |
·完善补偿基金制度 | 第38-39页 |
·整合基金补偿法律法规 | 第38-39页 |
·拓宽基金补偿资金来源渠道 | 第39页 |
·加强基金使用监督管理 | 第39页 |
·探索碳汇补偿机制 | 第39-41页 |
·碳汇交易补偿制度 | 第40页 |
·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碳汇交易补偿制度的内容 | 第40-41页 |
·推进合约补偿制度 | 第41-43页 |
·合约补偿制度的优越性 | 第42页 |
·合约补偿制度的内容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