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主要缩写词表(Abbreviation)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 1 引言 | 第11-26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棉酚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 第12-14页 |
| ·棉酚的检测方法 | 第14-15页 |
| ·棉酚对动物的危害 | 第15-18页 |
| ·棉酚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 第15-16页 |
| ·棉酚对非反刍的影响 | 第16-17页 |
| ·棉酚对人类的影响 | 第17-18页 |
| ·棉酚的脱毒方法 | 第18-21页 |
| ·物理法 | 第18-19页 |
| ·化学法 | 第19-20页 |
| ·生物发酵法 | 第20-21页 |
| ·棉酚分解菌在饲料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国内外对棉酚分解菌的研究状况 | 第22-23页 |
|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其意义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 ·创新点 | 第24-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棉花秸秆中棉酚分解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 第26-41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26-29页 |
| ·样品来源 | 第26页 |
| ·培养基 | 第26-27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7-29页 |
|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 ·试剂 | 第28-29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 ·菌株的初筛 | 第29页 |
| ·菌株复筛 | 第29页 |
| ·形态观察 | 第29页 |
| ·分子鉴定 | 第29-31页 |
| ·BUG+M+T培养基的配制 | 第30-31页 |
| ·菌株的纯化和制备 | 第31页 |
| ·菌株的鉴定方法 | 第31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31-39页 |
| ·菌株的初筛 | 第31页 |
| ·菌株的复筛 | 第31-33页 |
| ·菌株形态特征 | 第33-34页 |
| ·分子鉴定结果 | 第34-39页 |
| 4 讨论 | 第39-40页 |
| 5 结论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棉酚分解菌对棉籽油和棉籽泥的脱毒效果研究 | 第41-50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 ·样品来源 | 第41页 |
| ·培养基 | 第41页 |
|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 ·试验样品中总棉酚和游离棉酚含量的测定 | 第41-42页 |
| ·结果计算 | 第42页 |
| ·所用菌株的活化 | 第42页 |
| ·菌株对棉籽油和棉籽油泥的脱毒效果 | 第42-43页 |
| ·数据分析 | 第43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43-47页 |
| ·样品中棉酚含量 | 第43-44页 |
| ·棉酚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44-46页 |
| ·棉酚分解菌对未加工棉籽油棉酚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 4 讨论 | 第47-49页 |
| 5 结论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棉酚分解菌与高效乳酸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混合培养特性研究 | 第50-57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50-52页 |
| ·样品来源 | 第50-51页 |
| ·培养基 | 第51-52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2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 ·实验所用菌株的活化 | 第52页 |
| ·菌株的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2-53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53-55页 |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3-55页 |
| 4 讨论 | 第55-56页 |
| 5 结论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7-61页 |
| 1 结论 | 第57-58页 |
| 2 讨论 | 第58-61页 |
| 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71-73页 |
| 作者简介 | 第73-74页 |
| 附录 1 | 第74-77页 |
| 附录 2 | 第77-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