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6页 |
| 1 绪论 | 第16-20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项目研究的背景 | 第16页 |
| ·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 ·开采沉陷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国外开采沉陷研究 | 第17-18页 |
| ·厚松散层开采条件下地表移动规律理论研究 | 第18页 |
|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2 观测站的设计与建立 | 第20-30页 |
| ·测区地理地质简介 | 第20-24页 |
| ·交通与自然地理条件 | 第20-21页 |
| ·顾桥煤矿地质采矿条件简介 | 第21-22页 |
| ·1414(1)首采面地质采矿条件 | 第22-24页 |
|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概况 | 第24-28页 |
| ·设计原则 | 第25-26页 |
| ·技术资料收集 | 第26-27页 |
| ·观测网的设计 | 第27-28页 |
|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建立概况 | 第28-30页 |
| ·观测站放样 | 第28页 |
| ·制作与埋设标石 | 第28-30页 |
| 3 观测站观测和数据处理评价 | 第30-52页 |
| ·确定观测方案 | 第30-31页 |
| ·GPS平面测量技术指标与要求 | 第30页 |
| ·水准测量技术指标 | 第30-31页 |
| ·观测站外业观测综述 | 第31-34页 |
| ·观测站各阶段观测工作 | 第31-33页 |
| ·观测站观测概况 | 第33-34页 |
| ·平面连接测量数据处理及质量评价 | 第34-45页 |
| ·控制网观测概况 | 第34-35页 |
| ·基线质量评价 | 第35-38页 |
| ·空间无约束平差质量评价 | 第38-41页 |
| ·GPS网平面坐标系统转换 | 第41-45页 |
| ·高程连接测量数据处理及质量评价 | 第45-47页 |
| ·高程连接测量概况 | 第45-47页 |
| ·水准测量数据处理 | 第47页 |
| ·首次观测数据处理及质量评价 | 第47-49页 |
| ·首次平面观测概况 | 第47-48页 |
| ·首次高程观测概况 | 第48-49页 |
| ·其它阶段数据处理及质量评价 | 第49-52页 |
| 4 地表移动规律初步分析 | 第52-86页 |
| ·计算移动变形量 | 第53-62页 |
| ·支距改正 | 第54页 |
| ·移动和变形计算 | 第54-62页 |
| ·地表移动变形曲线 | 第62-64页 |
| ·MISPAS软件设计原则 | 第62-63页 |
| ·移动变形曲线成果 | 第63-64页 |
| ·采动过程中地表移动动态变形参数 | 第64-75页 |
| ·开采充分性评价指标 | 第65-66页 |
| ·采动程度系数 | 第66页 |
| ·起动距 | 第66-67页 |
| ·下沉率q’ | 第67-68页 |
| ·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距和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 | 第68-69页 |
| ·超前影响角和超前影响距 | 第69页 |
| ·水平移动系数 | 第69-70页 |
| ·主要影响半径 | 第70-72页 |
| ·主要影响角正切 | 第72页 |
| ·边界角 | 第72页 |
| ·移动角 | 第72-73页 |
| ·半盆地长 | 第73页 |
| ·拐点偏移距 | 第73-74页 |
| ·影响传播角 | 第74页 |
| ·最大下沉角 | 第74-75页 |
| ·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 第75-81页 |
| ·地表移动盆地的形成与特征 | 第75-76页 |
| ·地表下沉的动态变化规律 | 第76-77页 |
| ·水平移动的动态变化规律 | 第77-78页 |
| ·水平变形的动态变化规律 | 第78页 |
| ·地表倾斜的动态变化规律 | 第78-79页 |
| ·断面内地表点移动轨迹的动态变化规律 | 第79-81页 |
| ·倾斜煤层非充分开采时稳定后的下沉盆地主断面上的沉陷特征 | 第81页 |
| ·地表移动持续时间 | 第81-84页 |
| ·开始阶段 | 第81页 |
| ·活跃阶段 | 第81-82页 |
| ·衰退阶段 | 第82页 |
| ·持续时间分析 | 第82-84页 |
| ·厚松散层开采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的基本规律 | 第84-86页 |
| ·下沉系数一般较大 | 第84页 |
| ·地表移动变形范围扩展 | 第84-85页 |
| ·水平移动系数偏大,而拐点偏距较小 | 第85页 |
| ·盆地向上山方向偏移 | 第85-86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 ·结论 | 第86-87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2-93页 |
| 附录 | 第93-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