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义煤矿冲击地压影响因素及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1 绪论 | 第13-25页 |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3-25页 |
| 2 冲击地压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35页 |
| ·工作面概况及地质条件 | 第25-27页 |
| ·工作面概况 | 第25页 |
| ·煤层结构特性 | 第25-27页 |
| ·区域地质动力与构造环境 | 第27-29页 |
| ·动力现象分析 | 第27-28页 |
| ·区域地震活动及构造应力场 | 第28-29页 |
| ·冲击地压危险因素分析 | 第29-34页 |
| ·开采深度 | 第30页 |
| ·顶板活动的影响 | 第30-31页 |
| ·煤层厚度及其变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 ·瓦斯因素的影响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3 煤岩介质物理力学性质实验研究 | 第35-55页 |
| ·煤岩样物理力学性质实验 | 第35-38页 |
| ·煤岩样的采集与加工 | 第35-36页 |
| ·测定方法与实验设备 | 第36-38页 |
|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测定结果 | 第38-47页 |
| ·煤样物理力学性质测定结果 | 第47-50页 |
| ·煤样弹性能指数测定 | 第47-48页 |
| ·煤样冲击能指数测定 | 第48-49页 |
| ·煤样动态破坏时间测定 | 第49-50页 |
| ·煤岩层冲击倾向性综合分析 | 第50-53页 |
| ·顶板岩层冲击倾向性测定结果 | 第50-52页 |
| ·煤层冲击倾向性分析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4 采动应力应变场数值模拟 | 第55-77页 |
| ·有限差分法与FLAC3D软件简介 | 第55-60页 |
| ·有限差分方法 | 第55-57页 |
| ·FLAC3D软件简介 | 第57-58页 |
| ·FLAC3D的一般求解流程 | 第58-60页 |
| ·建模及参数选择 | 第60-63页 |
| ·计算域数值建模 | 第60-61页 |
| ·岩石力学参数 | 第61-62页 |
| ·计算流程 | 第62-63页 |
|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3-75页 |
| ·塑性区标识 | 第63页 |
| ·采动岩层运移规律分析 | 第63-73页 |
| ·顶板来压分析 | 第73-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5 冲击地压防治技术 | 第77-89页 |
| ·防治理论基础 | 第77页 |
| ·掘进巷道防治冲击地压措施 | 第77-82页 |
| ·煤层注水卸压 | 第77-79页 |
| ·巷帮钻孔卸压 | 第79页 |
| ·巷道底板钻孔卸压措施 | 第79-80页 |
| ·掘进头卸压爆破 | 第80-81页 |
| ·加强防冲支护 | 第81-82页 |
| ·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措施 | 第82-83页 |
| ·顺层钻孔煤体注水卸压 | 第82页 |
| ·巷道底板钻孔卸压措施 | 第82页 |
| ·超前顶板预裂卸压措施 | 第82-83页 |
|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效果检测 | 第83-86页 |
| ·巷道掘进 | 第83-84页 |
| ·工作面回采 | 第84-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 ·结论 | 第89页 |
| ·展望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致谢 | 第95-97页 |
| 作者简介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