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6页 |
·选题的基本内容 | 第16-17页 |
·主要思想 | 第16页 |
·重点与难点 | 第16-17页 |
·创新与特色 | 第17页 |
·选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科学内涵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生命价值观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页 |
·生命价值的诠释 | 第19页 |
·生命价值观的涵义 | 第19页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 第19-21页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 第19-21页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征 | 第21页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 | 第21-22页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 | 第22-23页 |
·西方现代哲学中的生命价值观 | 第23-25页 |
·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 | 第25页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接受机理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7-39页 |
·问卷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27-28页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4页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认知教育体系不完善 | 第28-30页 |
·大学生生命情感的调控能力较差 | 第30-31页 |
·大学生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 第31-33页 |
·大学生生命实践出现偏差,日趋功利化 | 第33-34页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知行分离”的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学校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缺位 | 第35-36页 |
·家庭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 第36-37页 |
·教育难以应对社会大环境急剧变迁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37-38页 |
·高校危机干预体系存在漏洞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原则及目标 | 第39-44页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39-41页 |
·遵循“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原则 | 第39页 |
·遵循认知教育与践行教育相融合原则 | 第39-40页 |
·遵循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原则 | 第40页 |
·遵循自助教育和互助教育相融合原则 | 第40-41页 |
·遵循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资源相整合原则 | 第41页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 第41-44页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认知目标 | 第41-42页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情感目标 | 第42页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意志目标 | 第42页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行为目标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若干建议 | 第44-50页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知识的教育 | 第44-47页 |
·在课堂教育中融入生命价值观教育 | 第44-45页 |
·拓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平台 | 第45-47页 |
·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 | 第47页 |
·大学生生命行为危机干预体系的搭建 | 第47-48页 |
·为大学生建立完备的心理档案 | 第47页 |
·形成有效的学校监控网络 | 第47-48页 |
·自杀高危对象的发现与干预 | 第48页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良好氛围的营造 | 第48-50页 |
·浓厚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 第48-49页 |
·良好家庭生命价值观教育氛围的营造 | 第49页 |
·珍视生命的社会氛围的营造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附录 2: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问卷 | 第56-58页 |
附录 3:问卷分析统计结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