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0-20页 |
一、 选题论证 | 第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 学术价值 | 第10页 |
(三) 现实作用 | 第10页 |
二、 学术史综述 | 第10-18页 |
(一) 资料汇编类 | 第10-12页 |
(二) 地方志书 | 第12页 |
(三) 报刊、杂志类 | 第12-13页 |
(四) 回忆录、文集、报告 | 第13页 |
(五) 相关学术论著 | 第13-15页 |
(六) 学术论文 | 第15-18页 |
三、 学术要点 | 第18-19页 |
(一) 学术重点 | 第18页 |
(二) 学术难点 | 第18页 |
(三) 学术创新点 | 第18-19页 |
四、 相关界定 | 第19-20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9页 |
(二) 时间界定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无线电广播事业的诞生及抗战前国民党的广播宣传 | 第20-43页 |
一、 无线电广播事业的诞生 | 第20-29页 |
(一) 无线电报的传入 | 第20页 |
(二) 无线电广播人才的培养 | 第20-23页 |
(三) 无线电广播的设备基础 | 第23-24页 |
(四) 无线电广播事业在中国的诞生及早期中国境内的广播电台 | 第24-27页 |
(五) 早期广播管理条例 | 第27-29页 |
二、 国民党广播事业的建立及抗战前的广播宣传 | 第29-43页 |
(一) 国民党喉舌——南京中央广播电台 | 第30-32页 |
(二) 与政治同步的广播宣传 | 第32-38页 |
(三) 抗日救亡呼声下的广播宣传 | 第38-43页 |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广播宣传 | 第43-70页 |
一、 国民党的广播宣传 | 第43-55页 |
(一) 广播宣传内容 | 第43-51页 |
(二) 受众人群 | 第51-54页 |
(三) 宣传效果 | 第54-55页 |
二、 共产党的广播宣传 | 第55-63页 |
(一) 延安新华人民广播电台的创立 | 第56-58页 |
(二) 广播宣传内容 | 第58-62页 |
(三) 受众人群 | 第62-63页 |
(四) 宣传效果 | 第63页 |
三、 个案——皖南事变的广播宣传 | 第63-70页 |
(一) 事件回顾 | 第64页 |
(二) 国共两党的广播宣传战 | 第64-67页 |
(三) 宣传效果 | 第67-70页 |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广播宣传 | 第70-108页 |
一、 国民党的广播宣传及其广播事业在大陆的终结 | 第70-79页 |
(一) 战后国民党广播事业的发展 | 第70-71页 |
(二) 国民党的广播宣传及其广播事业在大陆的终结 | 第71-79页 |
二、 共产党的广播宣传 | 第79-108页 |
(一) 解放区广播电台概述 | 第79-80页 |
(二) 广播宣传内容 | 第80-99页 |
(三) 宣传效果 | 第99-101页 |
(四) 个案——“济南特别市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宣传 | 第101-108页 |
第四章 国共两党广播宣传的历史思考 | 第108-115页 |
一、 国共两党广播宣传的对比 | 第108-112页 |
(一) 抗日战争时期广播宣传的“一致对外” | 第108-109页 |
(二) 解放战争时期广播宣传的“针锋相对” | 第109-111页 |
(三) 可转变为历史经验的缺点 | 第111-112页 |
二、 国共两党广播宣传的当代启示 | 第112-115页 |
(一) 宣传工作要以现实为导向 | 第112-113页 |
(二) 宣传工作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 第113页 |
(三) 宣传工作要重视高科技手段的应用 | 第113-114页 |
(四) 宣传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 第114-115页 |
结语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4页 |
后记 | 第124-12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