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柳林花鼓的考察与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 研究特色及创新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山东柳林花鼓概述 | 第13-25页 |
第一节 山东柳林花鼓的自然人文环境考察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山东柳林花鼓的思想与形式源头探索 | 第16-20页 |
第三节 山东柳林花鼓的演变过程 | 第20-25页 |
第二章 山东柳林花鼓的艺术形态与风格特色 | 第25-56页 |
第一节 山东柳林花鼓的表演程序结构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山东柳林花鼓的角色及动作特点 | 第27-44页 |
第三节 山东柳林花鼓的唱词与伴奏 | 第44-50页 |
第四节 山东柳林花鼓的艺术特色 | 第50-56页 |
一、 宗教信仰的艺术功用观 | 第51-52页 |
二、 观赏性自娱 | 第52-53页 |
三、 人物形象的独特呈现方式 | 第53页 |
四、 舞武、文武的巧妙结合 | 第53-54页 |
五、 特色道具的创造性使用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山东柳林花鼓的文化意蕴 | 第56-85页 |
第一节 山东柳林花鼓服装道具的文化内涵 | 第56-66页 |
一、 服装道具形式特征 | 第56-61页 |
二、 服装道具所渗透的文化内涵 | 第61-66页 |
第二节 山东柳林花鼓场图的美学形态 | 第66-81页 |
一、 场图场记的形式美 | 第66-75页 |
二、 “圆”:柳林花鼓场图的多重美学形态 | 第75-81页 |
第三节 山东柳林花鼓的中国哲学意识 | 第81-85页 |
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想追求 | 第81-82页 |
二、 “平和中庸”的处世之道的体现 | 第82-85页 |
第四章 山东柳林花鼓的现实价值及现实境遇 | 第85-93页 |
第一节 柳林花鼓的艺术教育价值 | 第85-88页 |
一、 精神气质的塑造 | 第85-86页 |
二、 强筋健体——肢体能力的强化 | 第86-87页 |
三、 表演张力与艺术创新的借鉴意义 | 第87-88页 |
第二节 山东柳林花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 第88-90页 |
第三节 山东柳林花鼓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建议 | 第90-93页 |
一、 山东柳林花鼓非遗保护的危机 | 第90-91页 |
二、 山东柳林花鼓的保护建议 | 第91-93页 |
结语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附录一: 现柳林花鼓表演艺人 | 第97-98页 |
附录二: 柳林镇花鼓唱词汇编 | 第98-10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