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丘陵沟壑区沟底造地工程分区与规划设计研究--以石楼县前山等四乡镇沟底造地项目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1 前言 | 第6-15页 |
·研究背景 | 第6页 |
·研究意义 | 第6-7页 |
·土地开发整理的内涵 | 第7-8页 |
·理论基础 | 第8-9页 |
·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8页 |
·系统理论 | 第8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8-9页 |
·人地协调理论 | 第9页 |
·研究动态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原则 | 第13-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23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5-19页 |
·研究区范围 | 第15页 |
·研究区地貌类型 | 第15-17页 |
·研究区土壤 | 第17-18页 |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18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18-19页 |
·新增耕地适宜性评价 | 第19-21页 |
·确定评价单元 | 第19页 |
·划分适宜性分类 | 第19页 |
·选择参评因素 | 第19-20页 |
·指标权重计算 | 第20页 |
·拟定分级指标及宜农荒地等级划分标准 | 第20-21页 |
·评定适宜性 | 第21页 |
·水土资源平衡计算 | 第21页 |
·水资源平衡计算 | 第21页 |
·土资源平衡计算 | 第21页 |
·土地平整计算 | 第21-22页 |
·梯田工程设计 | 第21-22页 |
·削坡填沟工程设计 | 第22页 |
·耕地质量分析 | 第22-23页 |
·耕地分等因素及权重的确定 | 第22页 |
·耕地质量分级计算 | 第22-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5页 |
·新增耕地来源及适宜性评价分析 | 第23-24页 |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 第24页 |
·水资源平衡分析 | 第24页 |
·土资源平衡分析 | 第24页 |
·沟底造地总体方案及布局 | 第24-26页 |
·总体分析 | 第24-25页 |
·土地利用布局 | 第25-26页 |
·沟底造地工程类型区及工程模式 | 第26-34页 |
·前山乡河谷、缓丘工程类型区 | 第27-30页 |
·和合乡低山工程类型区 | 第30-32页 |
·义牒-罗村镇中、深丘工程类型区 | 第32-34页 |
·耕地质量分析 | 第34-35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5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Abstract | 第39-41页 |
附表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