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储层酸液滤失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2页 |
| ·酸蚀蚓孔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裂缝网络相关滤失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考虑CO_2相态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碳酸盐岩储层酸液滤失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第2章 酸蚀蚓孔引起的酸液滤失模拟研究 | 第14-29页 |
| ·蚓孔的发育机理 | 第14-18页 |
| ·蚓孔产生的临界孔隙尺寸 | 第14-15页 |
| ·孔隙类型与蚓孔发育的关系 | 第15-18页 |
| ·蚓孔中酸液流动反应模型 | 第18-21页 |
| ·假设条件 | 第18页 |
| ·蚓孔内酸液流动滤失行为 | 第18-19页 |
| ·蚓孔内酸液流动反应 | 第19-21页 |
| ·地层内酸液流动模型 | 第21-22页 |
| ·蚓孔溶蚀扩展模型 | 第22-23页 |
| ·单蚓孔酸液滤失模拟分析 | 第23-28页 |
| ·裂缝净压力的影响 | 第23-26页 |
| ·CO_2效应的影响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天然裂缝网络酸液滤失模拟研究 | 第29-51页 |
| ·天然裂缝网络酸液溶蚀实验研究 | 第29-33页 |
| ·天然裂缝内酸液流动反应模型 | 第33-45页 |
| ·质量守恒方程推导 | 第34-35页 |
| ·酸岩反应数学模型 | 第35-36页 |
| ·裂缝宽度方程 | 第36-37页 |
|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37-38页 |
| ·模型的求解 | 第38-42页 |
| ·天然裂缝酸液滤失计算分析 | 第42-45页 |
| ·天然裂缝网络滤失模式研究 | 第45-50页 |
| ·天然裂缝网络的等效连续介质滤失模型 | 第45-47页 |
| ·裂缝形态对滤失的影响 | 第47-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4章 酸压裂缝内酸液滤失模拟研究 | 第51-76页 |
| ·裂缝尺寸计算模型 | 第51-57页 |
| ·压降方程 | 第52页 |
| ·状态方程 | 第52-53页 |
| ·连续性方程 | 第53页 |
| ·裂缝宽度方程 | 第53-54页 |
| ·裂缝高度方程 | 第54-57页 |
| ·裂缝温度场计算 | 第57-64页 |
| ·基本假设 | 第57-58页 |
| ·推导过程 | 第58-60页 |
| ·酸岩反应热计算 | 第60-61页 |
| ·裂缝温度场求解 | 第61-64页 |
| ·酸液流动反应计算 | 第64-66页 |
| ·酸压过程中CO_2状态分析 | 第66-72页 |
| ·超临界CO_2性质 | 第67页 |
| ·裂缝中游离态超临界CO_2量 | 第67-70页 |
| ·游离态超临界CO_2体积 | 第70-72页 |
| ·酸液滤失模型 | 第72-73页 |
| ·模型求解 | 第73-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5章 酸液滤失影响因素分析 | 第76-90页 |
| ·酸蚀孔缝效应对酸液滤失的影响 | 第76-79页 |
| ·CO_2效应对酸压的影响分析 | 第79-83页 |
| ·酸液滤失影响因素分析 | 第83-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0-91页 |
| ·结论 | 第90页 |
| ·建议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