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气田须二凝析气藏油气水关系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水侵动态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组分梯度相态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第2章 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 第14-31页 |
| ·气田概况 | 第14页 |
| ·构造位置 | 第14页 |
| ·勘探开发简介 | 第14页 |
| ·基本地质特征 | 第14-28页 |
| ·地层层序 | 第14-15页 |
| ·构造特征 | 第15-16页 |
| ·沉积特征 | 第16-20页 |
| ·储层特征 | 第20-27页 |
| ·物性特征 | 第27-28页 |
| ·温度、压力系统 | 第28页 |
| ·流体性质 | 第28-30页 |
| ·天然气 | 第28-29页 |
| ·凝析油 | 第29-30页 |
| ·原油 | 第30页 |
| ·地层水 | 第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水侵能量分析方法 | 第31-40页 |
| ·非线性物质平衡法 | 第31-35页 |
| ·方法介绍 | 第31-34页 |
| ·实例分析 | 第34-35页 |
| ·适用范围 | 第35页 |
| ·水体影响函数法 | 第35-39页 |
| ·方法介绍 | 第35-38页 |
| ·实例分析 | 第38-39页 |
| ·适用范围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4章 组分梯度基础理论与油气界面方法确定 | 第40-58页 |
| ·油气两相平衡理论基础 | 第40-41页 |
| ·组分化学势与逸度 | 第40-41页 |
| ·多组分体系的平衡比 | 第41页 |
| ·相平衡计算数学模型 | 第41-47页 |
| ·物料平衡方程组 | 第42-43页 |
| ·热力学平衡方程组 | 第43-45页 |
| ·状态方程的选用 | 第45-47页 |
| ·油气相平衡基本计算方法 | 第47-50页 |
| ·气液物质平衡方程算法 | 第47-48页 |
| ·气液两相稳定性判断 | 第48-50页 |
| ·不同深度处流体组分组成计算模型 | 第50-51页 |
| ·油气界面逐步求解步骤及程序 | 第51-55页 |
| ·实例分析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气藏油气水关系 | 第58-75页 |
| ·油气水关系研究思路 | 第58页 |
| ·气水关系 | 第58-70页 |
| ·气水关系静态分析 | 第58-63页 |
| ·气水关系动态特征分析 | 第63-70页 |
| ·油气关系 | 第70-74页 |
| ·油气关系静态分析 | 第70-72页 |
| ·油气关系动态特征分析 | 第72-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6章 单井携液能力及排液采气措施分析 | 第75-85页 |
| ·气藏单井携液能力分析 | 第75-81页 |
| ·垂直井、斜井携液模型 | 第75-77页 |
| ·水平井携液模型 | 第77-79页 |
| ·携液模型对比分析 | 第79-81页 |
| ·单井排液采气措施分析 | 第81-84页 |
| ·排液采气方法分析 | 第81-82页 |
| ·积液气井排液采气分析 | 第82-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 第85-87页 |
| ·结论 | 第85页 |
| ·建议 | 第85-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