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2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二、关键概念 | 第10-14页 |
三、司岗里的存在形态 | 第14-19页 |
四、司岗里研究综述:学术发现与建构 | 第19-25页 |
五、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六、资料来源 | 第26-28页 |
第一章 “司岗里”、“西念壤”:司岗里的宇宙观 | 第28-40页 |
第一节 起源 | 第28-34页 |
第二节 时空 | 第34-36页 |
第三节 生命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二章 “佤族是一个无文字民族”:司岗里的文字表述 | 第40-69页 |
第一节 司岗里书面文本概述 | 第40-48页 |
第二节 文本制造 | 第48-56页 |
第三节 司岗里书面文本化反思 | 第56-60页 |
第四节 司岗里的故事范型 | 第60-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三章 “我能唱三天三夜”:司岗里的个体表述 | 第69-103页 |
第一节 司岗里的演述人 | 第69-76页 |
第二节 司岗里书面文本的搜集整理者 | 第76-92页 |
第三节 佤族旅游语境中司岗里的中介者 | 第92-102页 |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四章 “你们什么时候唱司岗里”:司岗里与佤族仪式表述 | 第103-124页 |
第一节 司岗里的仪式空间 | 第103-111页 |
第二节 司岗里与佤族全民性仪式的缺席 | 第111-120页 |
第三节 司岗里的现代仪式表演 | 第120-123页 |
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五章 “我们都是从司岗里出来的”:司岗里的认同表述 | 第124-154页 |
第一节 祖先认同 | 第124-130页 |
第二节 族群认同 | 第130-138页 |
第三节 国家认同 | 第138-153页 |
小结 | 第153-154页 |
结语 | 第154-157页 |
附录一:图片 | 第157-167页 |
附录二:《沧源县佧佤族长诗选》 | 第167-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180-181页 |
致谢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