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纺织工业、染整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纺织工业机械与设备论文--机织设备论文

共轭凸轮引纬机构参数反求及动力学分析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0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共轭凸轮引纬机构、打纬机构原理第14-15页
     ·共轭凸轮引纬机构原理第14-15页
     ·共轭凸轮打纬机构原理第15页
   ·凸轮机构及四杆机构的研究现状第15-18页
     ·凸轮机构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凸轮运动规律研究现状第16-17页
     ·凸轮机构动力学研究现状第17页
     ·连杆弹性动力学研究现状第17-18页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共轭凸轮引纬机构的运动学分析第20-37页
   ·常见剑杆织机引纬机构第20-22页
   ·共轭凸轮引纬机构运动学数学模型的建立第22-27页
     ·凸轮机构数学模型的建立第23-25页
     ·平面四杆机构数学模型的建立第25-27页
     ·齿轮机构数学模型的建立第27页
   ·质心的坐标及其速度加速度求解第27-28页
   ·共轭凸轮引纬机构剑杆运动规律求解第28-29页
     ·机构尺寸的赋值第28页
     ·求解运动规律第28-29页
   ·基于图谱的共轭凸轮引纬机构仿真及优选软件第29-33页
     ·软件说明第30页
     ·功能模块第30-33页
   ·参数变化对剑头运动特性的影响第33-36页
     ·引纬宽幅可变的实现第33-35页
     ·以扇齿轮端摇杆为例对机构参数的优选第35-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引纬打纬机构中共轭凸轮轮廓线的拟合与反求第37-60页
   ·共轭凸轮轮廓线的拟合第37-41页
     ·三次样条函数的构造第37-39页
     ·凸轮升程/回程曲线拟合界面第39页
     ·基于 UG 的曲线拟合第39-40页
     ·较少型值点共轭凸轮轮廓线的拟合第40-41页
   ·基于 UG 仿真及数值求解的副凸轮反求第41-44页
     ·基于 UG 仿真的共轭凸轮副凸轮反求第41-42页
     ·基于数值求解的共轭凸轮副凸轮反求第42-43页
     ·反求副凸轮与原凸轮的比较第43-44页
   ·求取副凸轮后的凸轮机构仿真第44页
   ·基于修正梯形加速度的引纬机构共轭凸轮反求第44-50页
     ·修正梯形加速度曲线的建立第44-48页
     ·共轭凸轮从动件摆动规律求解第48页
     ·共轭凸轮的求解第48-50页
   ·基于修正梯形加速度的打纬机构共轭凸轮反求第50-54页
     ·角加速度曲线的设计第51页
     ·角跃度、角速度、角位移曲线的求解第51-53页
     ·打纬机构共轭凸轮的求解第53-54页
   ·共轭凸轮引纬机构共轭凸轮反求软件的开发第54-57页
     ·反求软件界面介绍第55页
     ·操作流程第55-57页
   ·空间凸轮引纬机构的实现第57-59页
     ·空间凸轮引纬机构的设计第57页
     ·空间凸轮的反求第57-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共轭凸轮引纬机构优化及弹性动力学分析第60-84页
   ·基于刚体动力学分析的机构优化条件建立第60-63页
     ·优化条件的确定第60-61页
     ·优化条件合理性的验证第61-63页
   ·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对优化条件的验证第63-68页
     ·系统的动能求解第64-66页
     ·系统的势能求解第66页
     ·系统的广义力求解第66页
     ·等效力学模型第66-67页
     ·动能求解及对优化条件验证第67-68页
   ·考虑输入力矩的共轭凸轮引纬机构优化第68-72页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建立第69页
     ·优化边界的确定第69-70页
     ·目标函数的确定第70-71页
     ·考虑输入力矩的共轭凸轮引纬机构优化第71-72页
   ·共轭凸轮引纬机构的弹性动力学响应第72-83页
     ·弹性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73-76页
     ·动力学模型的简化第76-78页
     ·振动方程的建立第78-79页
     ·单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的替代第79-80页
     ·动力学响应的求解第80-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共轭凸轮引纬机构运动弹性动力学仿真第84-89页
   ·共轭凸轮引纬机构模型的建立第84-85页
   ·以连杆为例对引纬机构的有限元分析第85-88页
     ·FEM 文件的生成第86页
     ·柔性零部件的替换第86页
     ·基于不同材料的动力学仿真分析第86-87页
     ·基于不同速度的弹性动力学仿真分析第87-88页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9-91页
   ·结论第89页
   ·展望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致谢第94-9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Q3620电子多臂机测试系统设计及分析
下一篇:端环氧改性有机硅的制备及其在真丝织物上的抗皱整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