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引言 | 第11-1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创新 | 第13-14页 |
| 2 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实施机制的理论分析 | 第14-21页 |
| ·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实施机制的内涵 | 第14-15页 |
|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 第14页 |
| ·实施机制的含义 | 第14-15页 |
| ·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实施机制的内涵 | 第15页 |
| ·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实施机制的构成框架 | 第15-18页 |
| ·理念起点 | 第15-16页 |
| ·组织机制 | 第16-17页 |
| ·动力机制 | 第17页 |
| ·校正机制 | 第17-18页 |
|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实施机制的阻力及法治化克服 | 第18-21页 |
|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实施机制的阻力 | 第18-19页 |
|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实施机制法治化的必要性 | 第19页 |
|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实施机制法治化的可行性 | 第19-21页 |
| 3 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实施机制的域内法治探索 | 第21-25页 |
| ·新疆乌昌经济一体化 | 第21-22页 |
|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 | 第22-23页 |
|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4 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实施机制的域外法治经验 | 第25-30页 |
| ·美国区域经济一体化 | 第25-26页 |
| ·德国区域经济一体化 | 第26-28页 |
| ·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一体化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5 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一体化政策实施机制为样本的考察 | 第30-41页 |
|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形成及地理、历史、文化与产业的支撑 | 第30-32页 |
|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形成 | 第30页 |
|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理与产业的支撑 | 第30-31页 |
|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历史与文化的支撑 | 第31-32页 |
|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功能 | 第32页 |
|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政策构成 | 第32-38页 |
| ·国家赋予关中—天水经济区一体化的政策 | 第32-33页 |
| ·省级政府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一体化政策的措施 | 第33-35页 |
| ·七市二区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一体化政策的办法 | 第35-38页 |
| ·关中—天水经济区一体化政策实施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 ·发展理念缺失 | 第38-39页 |
| ·内容剪裁 | 第39-40页 |
| ·协调与合作不足 | 第40-41页 |
| 6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实施机制的法治化路径 | 第41-46页 |
| ·树立文明发展的法治理念 | 第41页 |
| ·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法规体系 | 第41-43页 |
| ·设置权威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机构 | 第43-44页 |
| ·构建解决府际争端的法律机制 | 第44-46页 |
| 7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作者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