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及其传播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2页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第7-8页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8页
  一、 丰富移动互联网理论研究体系第8页
  二、 为政府决策和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第8页
 第三节 研究的现状第8-9页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第9页
 第五节 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第9-10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9页
  二、 探索性研究法第9页
  三、 个案研究法第9页
  四、 经验总结法第9-10页
 第六节 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界定第10-11页
  一、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第10页
  二、 移动终端的概念第10页
  三、 人际传播的概念第10页
  四、 大众传播的概念第10-11页
  五、 网络传播的概念第11页
  六、 使用与满足的概念第11页
 本章小结第11-12页
第二章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分析第12-18页
 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第12-13页
  一、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第12页
  二、 移动终端的产生与普及使用第12-13页
 第二节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第13-14页
  一、 接收终端的小型化、集成化第13页
  二、 用户群体年轻化,用户体验优先第13-14页
  三、 个人化与分众化第14页
  四、 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化第14页
 第三节 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第14-17页
  一、 受众广泛移动性第14-15页
  二、 传播即时准确性第15-16页
  三、 个人私密互动性第16页
  四、 多媒体传播特性第16-17页
 本章小结第17-18页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分析第18-26页
 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的人际传播内容与心理分析第18-20页
  一、 移动互联网的人际传播内容第18-19页
  二、 移动互联网的人际传播心理第19-20页
 第二节 移动互联网给人际传播带来的影响第20-25页
  一、 移动互联网带来新的人际交互模式第21-22页
  二、 移动互联网加速了个人社会化进程第22-23页
  三、 移动互联网人际传播的双面性矛盾第23-25页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四章 移动互联网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分析第26-44页
 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第26-28页
  一、 从单向点对面的传播模式向多向化碎片化传播转变第26-27页
  二、 “自媒体”、“多功能”特性融合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第27-28页
 第二节 移动互联网使社会趋于社交娱乐化第28-30页
  一、 社交的重新定义——移动社交第28-29页
  二、 娱乐无处不在的“小时代”第29-30页
 第三节 移动互联网营造“微生活”第30-36页
  一、 个体消费方式的多元化第31-32页
  二、 “微生活圈”逐步建立第32-33页
  三、 “移动营销”模式兴起第33-35页
  四、 “微生活”影响舆论与维权意识觉醒第35-36页
 第四节 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发展带来整合与冲击第36-41页
  一、 传统媒体的“移动化”浪潮第36-40页
  二、 媒介融合迎来“全媒体”时代第40-41页
 第五节 移动互联网的跨行业跨领域结合趋势第41-43页
  一、 穿戴式设备兴起带来新的传播形式第41-42页
  二、 车轮上的移动互联网第42-43页
  三、 移动终端样式层出不穷第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五章 国内移动互联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44-49页
 第一节 国内移动互联网存在的问题第44-46页
  一、 手机病毒泛滥第44-45页
  二、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第45页
  三、 强制安装、推送第45-46页
 第二节 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策第46-47页
  一、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强监管立法与产业化发展第46页
  二、 构建移动互联网伦理道德规范与创新环境第46-47页
 第三节 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第47-48页
  一、 接收终端的无界面化发展第48页
  二、 “见面即交互”的愿景第48页
  三、 真正的智能服务社会将实现第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结论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2页
附录 本文所涉及的图片清单第52-54页
作者简介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虚拟现实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浅析突发事件中新闻主持人的价值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