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目录 | 第4-6页 |
| 1 绪论 | 第6-12页 |
| ·引言 | 第6-7页 |
| ·电离层探测技术方法简述 | 第7-8页 |
| ·利用地基数据反演电离层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利用 GPS 观测数据反演电子含量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 第8-9页 |
| ·利用 GPS 观测资料建立高精度电离层延迟模型 | 第9-10页 |
| ·本文研究内容、目标和意义 | 第10-12页 |
| 2 全球定位系统与电离层 | 第12-18页 |
| ·全球定位系统(GPS)简介 | 第12-13页 |
| ·地球电离层概述 | 第13-16页 |
| ·电离层延迟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 ·电离层对高频电磁波传播的影响 | 第14-16页 |
| ·GPS 与电离层关系 | 第16-18页 |
| 3 地基 GPS 观测量反演电离层延迟理论 | 第18-24页 |
| ·电离层单层模型假设 | 第18-20页 |
| ·GPS 观测量反演电离层原理 | 第20-23页 |
| ·利用 GPS 数据获取电离层延迟信息的方法 | 第20-21页 |
| ·载波相位伪距平滑 | 第21-23页 |
| ·GPS 观测数据误差 | 第23-24页 |
| 4 不同电离层模型综述 | 第24-35页 |
| ·本特(BENT)模型和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 | 第24-25页 |
| ·KLOBUCHAR 模型 | 第25-28页 |
| ·VTEC 多项式模型 | 第28-29页 |
| ·格网电离层模型 | 第29-32页 |
| ·格网点处 VTEC 的计算 | 第30-31页 |
| ·用户电离层延迟改正算法 | 第31-32页 |
| ·其他电离层延迟方法和模型 | 第32-35页 |
| ·双频多普勒效应法 | 第32-33页 |
| ·广义三角级数电离层模型 GTSF | 第33-34页 |
| ·NeQuick 模型 | 第34页 |
| ·球谐函数模型 | 第34-35页 |
| 5 中国区域 VTEC 多项式模型化方法 | 第35-40页 |
| ·建模准备 | 第35-37页 |
| ·模型选取 | 第35页 |
| ·建模所需参考站观测数据的选取 | 第35-36页 |
| ·建模所需星历数据选取 | 第36-37页 |
| ·VTEC 多项式构建电离层模型 | 第37-38页 |
| ·建模数据处理策略 | 第38-40页 |
| 6 建模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第40-54页 |
| ·中国区域 IGS 跟踪站的分布 | 第40-41页 |
| ·数据处理流程 | 第41-45页 |
| ·2013.01.04 地基 GPS 中国区域电离层延迟建模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 ·VTEC 分布图 | 第45-47页 |
| ·模型精度验证 | 第47-49页 |
| ·2012.04.24 地基 GPS 中国区域电离层延迟建模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 ·VTEC 分布图 | 第49-51页 |
| ·模型精度验证 | 第5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54页 |
| ·存在的问题以及展望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