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O2-硅橡胶界面作用及其与材料性能的关系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SiO_2补强硅橡胶 | 第10-12页 |
·硅橡胶 | 第10页 |
·SiO_2对硅橡胶的补强 | 第10-12页 |
·SiO_2的结构和表面性质 | 第11-12页 |
·有机硅烷改性剂对SiO_2的改性 | 第12页 |
·SiO_2填充硅橡胶的补强机理 | 第12-17页 |
·纳米SiO_2颗粒与硅橡胶的作用方式 | 第13-14页 |
·物理吸附作用 | 第13页 |
·氢键作用 | 第13-14页 |
·共价键结合方式 | 第14页 |
·补强模型及补强机理 | 第14-17页 |
·复合团聚体模型 | 第14-15页 |
·结合橡胶模型 | 第15-16页 |
·SiO_2网络与橡胶分子链互穿模型 | 第16-17页 |
·补强硅橡胶体系中的界面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19-21页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9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SiO_2的表面改性 | 第21-29页 |
·前言 | 第21-22页 |
·实验部分 | 第22-25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2-23页 |
·实验步骤 | 第23-25页 |
·HMDS对SiO_2的表面改性 | 第24页 |
·A171对SiO_2表面改性 | 第24页 |
·KH-570对SiO_2表面改性 | 第24-25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25页 |
·红外光谱测试 | 第25页 |
·XPS分析 | 第25页 |
·热重分析 | 第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5-28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5-26页 |
·XPS分析 | 第26-27页 |
·热失重分析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改性剂类型对界面作用的影响 | 第29-45页 |
·前言 | 第29页 |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9-30页 |
·混炼胶及硫化胶的制备 | 第30-31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31-32页 |
·结合橡胶测试 | 第31页 |
·T_2测试 | 第31页 |
·SEM测试 | 第31页 |
·RPA分析测试 | 第31-32页 |
·AFM测试 | 第32页 |
·交联密度测试 | 第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43页 |
·改性剂对结合橡胶的影响 | 第32-33页 |
·改性剂对弛豫时间T_2的影响 | 第33-34页 |
·纳米SiO_2在硅橡胶中的分散形态 | 第34-35页 |
·改性剂对SiO_2填充硅橡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5-38页 |
·AFM分析 | 第38-42页 |
·改性剂对交联密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K-SiO_2填充量对界面作用的影响 | 第45-57页 |
·前言 | 第45页 |
·实验部分 | 第45-48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5-46页 |
·实验步骤 | 第46-47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47-48页 |
·结合橡胶测试 | 第47页 |
·T_2测试 | 第47页 |
·SEM测试 | 第47页 |
·RPA测试 | 第47页 |
·AFM测试 | 第47页 |
·交联密度测试 | 第47-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K-SiO_2填充量对结合橡胶的影响 | 第48-49页 |
·K-SiO_2填充量对T_2的影响 | 第49页 |
·K-SiO_2填充量对填料分散的影响 | 第49-50页 |
·K-SiO_2填充量对混炼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AFM分析 | 第52-55页 |
·K-SiO_2填充量对交联密度的影响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不同界面特性硅橡胶的力学行为 | 第57-60页 |
·前言 | 第57页 |
·实验部分 | 第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59页 |
·性剂对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SiO_2填充量对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