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枪战片中“枪”影像的符号学研究--以杜琪峰的电影作品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30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 第7-9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其研究现状 | 第9-30页 |
一、 香港枪战片 | 第9-16页 |
二、 电影中的“枪”影像 | 第16-22页 |
三、 杜琪峰及其影片 | 第22-30页 |
第二章 “枪”影像在香港枪战片的历史演变 | 第30-44页 |
第一节 警察的“枪”——国家暴力机器的象征 | 第31-36页 |
一、 锄奸除恶的正警 | 第31-34页 |
二、 知法犯法的恶警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强盗的“枪”——旁落于江湖的权力 | 第36-40页 |
一、 挑战秩序的强人 | 第37-38页 |
二、 义薄云天的英雄 | 第38-40页 |
第三节 “枪”在江湖,身不由己 | 第40-44页 |
第三章 杜琪峰——颜色不一样的“枪火” | 第44-60页 |
第一节 北上,西进 | 第44-51页 |
一、 神探/寻枪——沉沦的人性 | 第44-47页 |
二、 独行杀手/复仇——自为的存在 | 第47-51页 |
第二节 关于“枪”的杜氏暴力新美学 | 第51-60页 |
一、 暴力美学的理论依据 | 第51-52页 |
二、 吴宇森和杜琪峰暴力影像特征的比较 | 第52-53页 |
三、 杜琪峰的“枪”的多向度解读 | 第53-60页 |
结语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