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公共话语权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 ·有关话语权的发展轨迹研究 | 第11-13页 |
| ·话语权的内涵 | 第11-12页 |
| ·“话语权利”与“话语权力” | 第12-13页 |
| ·我国的话语权 | 第13页 |
| ·有关公共话语权的研究 | 第13-16页 |
| ·公共话语权主体 | 第13-15页 |
| ·公共话语权载体 | 第15-16页 |
| ·小结与本文关注点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 ·研究问题 | 第17页 |
| ·概念的基本界定 | 第17-19页 |
| ·公共话语权 | 第17-18页 |
| ·场域 | 第18-19页 |
| ·理论依据及研究假设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资料收集方法 | 第19-20页 |
| ·资料分析方法 | 第20页 |
| ·抽样标准和样本选择 | 第20-21页 |
| 第四章 案例观察与分析 | 第21-28页 |
| ·事件的始末——从爆料到结案 | 第21-26页 |
| ·沉默 PK 谴责 | 第21-22页 |
| ·声明 PK 声明 | 第22-23页 |
| ·陪酒女 PK 挡箭牌 | 第23-24页 |
| ·案中案 PK 不实信息 | 第24页 |
| ·上访 PK 酒吧 | 第24-25页 |
| ·昏倒 PK 延期 | 第25-26页 |
| ·判决 PK 上诉 | 第26页 |
| ·事件过程中话语权的主体、客体与载体 | 第26-27页 |
| ·事件过程中话语权主体分析 | 第26-27页 |
| ·事件过程中话语权客体分析 | 第27页 |
| ·事件中话语权的载体 | 第27-28页 |
| 第五章 网络场域里公共话语权的生存与运作 | 第28-38页 |
| ·网络场域里公共话语权的特点 | 第28-32页 |
| ·主体的多元化与平民化 | 第28-29页 |
| ·客体的大众化与敏感性 | 第29-30页 |
| ·载体的去中心化与即时性 | 第30-32页 |
| ·网络场域里公共话语权的生存法则 | 第32-35页 |
| ·“精英效应”与“公共意志” | 第32-34页 |
| ·“眼球效应”与“架空的真实性” | 第34-35页 |
| ·网络场域里公共话语权的运作机制 | 第35-38页 |
| ·足球烯结构模型 | 第35-37页 |
| ·伞状结构模型 | 第37-3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 第38-44页 |
| ·研究结论 | 第38-39页 |
| ·思考——网络场域里公共话语权的极端衍生物 | 第39-42页 |
| ·话语霸权 | 第39页 |
| ·符号暴力 | 第39-40页 |
| ·失语 | 第40-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 附录 1 网络文献资料 | 第45-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