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1页
绪论第11-17页
   ·研究的缘起第11-12页
   ·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12-13页
   ·研究原则和基本方法第13-14页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框架第14-17页
     ·创新点第14-16页
     ·研究框架第16-17页
第一章 滨海旅游及其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研究现状分析第17-49页
   ·滨海旅游的发展现状第17-25页
     ·国外滨海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第17-20页
     ·国内滨海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第20-25页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研究现状第25-46页
     ·国外的研究进展和实践第25-36页
     ·国内的研究进展与实践第36-43页
     ·对国内滨海城市旅游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评述第43-46页
   ·我国滨海城市旅游规划中引入可持续性思想的意义第46-48页
     ·旅游规划与可持续性思想第46-47页
     ·我国滨海城市旅游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趋势第47-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二章 关于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概述与相关理论第49-67页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相关概念辨析第49-51页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性旅游的涵义第49页
     ·旅游规划的概念第49-51页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概念辨析第51页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特点第51-52页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分类与研究范围第52-53页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分类第52-53页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研究范围第53页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目标与原则第53-54页
     ·规划的目标第53页
     ·规划的原则第53-54页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54-57页
     ·研究对象第54-56页
     ·规划内容第56-57页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程序第57-60页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第60-66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61页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61-62页
     ·系统理论第62-63页
     ·旅游心理学理论第63-65页
     ·中国哲学理论第65-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三章 滨海城市旅游生态系统的理论建构第67-85页
   ·基于生态学的滨海城市旅游系统的等级划分第67-69页
   ·生态学视野下的滨海城市旅游系统构成要素第69-74页
     ·斑块(patch)第69-71页
     ·廊道(corridor)第71-72页
     ·基底(matrix)第72-73页
     ·边界(boundary)第73-74页
   ·滨海城市的旅游生态系统流态第74-75页
   ·滨海城市旅游生态系统的网络构成特点第75-77页
   ·滨海城市旅游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分析第77-79页
   ·滨海城市旅游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价标准第79-81页
     ·滨海城市旅游系统的生态美学评判第79页
     ·滨海城市旅游系统的生态价值评判第79-81页
   ·滨海城市旅游生态系统理论建构的基本观点第81-84页
     ·自然优先观点第81页
     ·生态系统整体观点第81-82页
     ·共生观点第82-83页
     ·生态效率观点第83-84页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四章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策略与方法第85-142页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制定第85-87页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背景研究第87-95页
     ·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调查与分析第87-94页
     ·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第94-95页
   ·基于不同尺度的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策略与方法第95-132页
     ·区域尺度的规划视角第96-98页
     ·滨海城市尺度的可持续性规划策略与方法第98-115页
     ·滨海旅游区尺度的可持续性规划策略与方法第115-132页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承载力分析与评价体系第132-140页
     ·生态环境容量第134-136页
     ·资源空间容量第136-137页
     ·经济设施容量第137-138页
     ·社会心理容量第138-139页
     ·滨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实现第139-140页
   ·滨海城市机构要素的调查与研究第140-141页
 本章小结第141-142页
第五章 滨海城市沿海空间演化及其旅游规划问题的实态研究第142-171页
   ·滨海城市沿海空间演化的历史综述第142-144页
     ·农业社会的滨海城市沿海空间特征第142-143页
     ·工业社会的滨海城市沿海空间特征第143-144页
     ·后工业社会的滨海城市沿海空间特征第144页
   ·信息革命对滨海城市沿海空间及其旅游功能的影响第144-150页
     ·信息化社会滨海城市沿海空间特征第144-145页
     ·信息化社会滨海旅游空间的拓展第145-150页
   ·信息革命对滨海城市社会结构的影响第150-153页
     ·信息经济对滨海城市的影响第150-151页
     ·信息技术对社会、家庭生活以及旅游行为的影响第151-153页
   ·信息革命对滨海城市美学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影响第153-155页
     ·信息化社会哲学与美学观念的变化第153-155页
     ·信息化社会思维方式的转变第155页
   ·信息革命对滨海城市旅游系统的冲击第155-160页
     ·信息社会滨海城市旅游系统构成要素的新特点第156页
     ·信息技术对滨海旅游吸引物的影响第156-157页
     ·信息技术对滨海旅游交通的影响第157-158页
     ·信息技术对滨海旅游服务体系的影响第158-159页
     ·信息技术对旅游信息及营销体系的冲击第159-160页
   ·信息技术对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影响第160-170页
     ·审美原则的转变第160-161页
     ·创作观念的拓展第161-166页
     ·设计方法的进步第166-170页
 本章小结第170-171页
第六章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实例研究——以环渤海地区城市为例第171-231页
   ·研究范围的确定第171-172页
   ·环渤海地区城市旅游的演进过程第172-175页
     ·环渤海地区古代旅游溯源第172-174页
     ·环渤海地区近代旅游发展综述第174-175页
     ·解放后环渤海地区旅游的曲折发展第175页
   ·环渤海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调查与分析第175-185页
     ·对环渤海区域旅游资源及相关背景的调查第175-181页
     ·环渤海区域旅游资源与开发建设条件评价第181-185页
   ·环渤海区域的旅游客源市场分析第185-188页
   ·环渤海地区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区域规划视角与策略第188-198页
     ·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整合发展的模式与过程分析第188-190页
     ·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整合发展的空间布局第190-192页
     ·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整合发展的可持续性规划策略第192-198页
   ·环渤海地区典型滨海城市的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策略——以青岛为例第198-227页
     ·青岛滨海旅游生态系统建构第198-207页
     ·青岛市滨海旅游的可持续性规划策略第207-227页
   ·环渤海地区典型滨海旅游区的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策略第227-230页
     ·自然型滨海旅游区的规划策略第227-229页
     ·人文型滨海旅游区的规划策略第229-230页
 本章小结第230-231页
第七章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新发展——走向基于低碳准则的规划设计第231-253页
   ·低碳经济的诞生及其影响第231-237页
     ·低碳经济的诞生第231-233页
     ·CDM第233-234页
     ·低碳经济对城市的影响第234-237页
   ·低碳经济对滨海城市旅游系统的影响第237-240页
     ·减少滨海旅游需求体系的“碳足迹”第237-239页
     ·打造基于低碳准则的滨海城市旅游供给体系第239-240页
   ·基于低碳准则的滨海城市旅游规划体系的新特点第240-242页
     ·滨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和碳减排目标第240-241页
     ·滨海城市旅游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规划许可第241页
     ·绿色旅游建筑设计第241-242页
     ·旅游规划监控和持续研究第242页
   ·基于低碳准则的滨海城市旅游规划创作心态第242-243页
     ·低碳本位的创作回归第242-243页
     ·低碳视野下的设计超越第243页
   ·基于低碳准则的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创作手段第243-249页
     ·低碳性滨海城市旅游规划手段第243-245页
     ·低碳性景观组织方法第245-246页
     ·低碳性建筑节能技术与手段第246-249页
   ·基于低碳准则的滨海城市旅游规划的评价体系第249-252页
 本章小结第252-253页
结语第253-255页
参考文献第255-267页
攻博期间学术经历与获奖情况第267-268页
附录第268-277页
致谢第277页

论文共2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支持动态交互的可重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下一篇:城市休闲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