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5页 |
导论 | 第15-36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31页 |
(一) 国外对“民生”的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二) 国内对“民生”的研究综述 | 第20-26页 |
(三) 国内关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研究综述 | 第26-29页 |
(四)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 第29-31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31-33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31-32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34-36页 |
第一章 理论奠基: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追溯 | 第36-6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 第36-56页 |
一、民生是民众对生存与发展的普遍需要 | 第36-40页 |
二、民生实现是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的统一 | 第40-47页 |
三、民生改善是人解放历程的展开 | 第47-52页 |
四、民生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52-56页 |
第二节 列宁的民生思想 | 第56-64页 |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实现民生的前提 | 第56-58页 |
二、进行经济建设是实现民生的基础 | 第58-60页 |
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实现民生的关键 | 第60-61页 |
四、扩大人民民主是实现民生的保障 | 第61-62页 |
五、建立社会保障是实现民生的安全网 | 第62-64页 |
第二章 以往鉴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文化资源 | 第64-90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 第64-73页 |
一、“民”与“本”的释义 | 第64-67页 |
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67-73页 |
第二节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 第73-90页 |
一、孙中山的旧民生主义思想 | 第74-77页 |
二、孙中山的新民生主义思想 | 第77-83页 |
三、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认识与超越 | 第83-90页 |
第三章 实践感召: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时代背景 | 第90-106页 |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中国民生问题凸显的社会因素 | 第90-96页 |
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 第90-91页 |
二、社会经济结构与人民生活的变化 | 第91-94页 |
三、个性自由与解放思潮的激荡 | 第94-96页 |
第二节 现实需求:实现民生是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 | 第96-106页 |
一、以革命与阶级斗争的方式是实现民生的必要途径 | 第96-99页 |
二、实现民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目标所在 | 第99-102页 |
三、实现民生是中国共产党获取人民认同所在 | 第102-106页 |
第四章 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发展理路 | 第106-161页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萌发 | 第106-117页 |
一、理想目标的提出:为解放民生奋斗 | 第106-108页 |
二、思想的重心:领导工人运动,谋求工人利益 | 第108-112页 |
三、初步探索:农民问题与土地斗争 | 第112-117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形成 | 第117-134页 |
一、制度移植的实践:通过苏维埃政权保障民生的实现 | 第117-119页 |
二、立足民生基点:确立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 第119-123页 |
三、保障民生底线: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 | 第123-129页 |
四、夯实物质基础:进行经济建设,保障民生供给 | 第129-134页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成熟 | 第134-152页 |
一、提升认识:从争取抗战胜利的政治高度看待民生问题 | 第134-138页 |
二、政治保障:“以民主得民生”与“以民生促民主” | 第138-143页 |
三、经济基础: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系 | 第143-149页 |
四、社会建设:以民生为重点,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 | 第149-152页 |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推进 | 第152-161页 |
一、从“农村”到“城市”的格局中,探寻发展的新方案 | 第153-154页 |
二、在“分地”与“收地”的矛盾中,创立改革的新话语 | 第154-157页 |
三、在“公有”与“私有”的选择中,思索发展的新路径 | 第157-161页 |
第五章 思想释义: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认识逻辑 | 第161-200页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 | 第161-169页 |
一、对逻辑起点的确证 | 第161-163页 |
二、利益是人民群众最现实的民生需求 | 第163-166页 |
三、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 | 第166-169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逻辑展开 | 第169-188页 |
一、底线民生 | 第169-178页 |
二、政治民生 | 第178-183页 |
三、文化民生 | 第183-188页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运演逻辑 | 第188-200页 |
一、民生主体的扩展:国民人民的混同向人民范畴确定 | 第188-194页 |
二、民生外延的偏重:政治革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 | 第194-200页 |
第六章 历史启迪: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200-232页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历史反思与历史价值 | 第200-215页 |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历史反思 | 第200-206页 |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 | 第206-208页 |
三、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奠定了执政党合法性基础 | 第208-212页 |
四、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 第212-215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215-232页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证 | 第215-218页 |
二、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民生利益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出发点 | 第218-221页 |
三、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 | 第221-226页 |
四、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策略方针 | 第226-228页 |
五、坚持团结稳定的局面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前提 | 第228-232页 |
结语 继往开来:以民生建设创造美好生活 | 第232-246页 |
一、正视问题:改善民生任重道远 | 第232-235页 |
二、他山之石:汲取各国民生教训与经验 | 第235-240页 |
(一) 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在民生问题上给予的教训 | 第236-237页 |
(二) 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民生问题上给予的经验 | 第237-240页 |
三、满怀信心:实现幸福美好生活 | 第240-246页 |
(一) 资本的“文明化趋势”中包含着自我否定的因素 | 第240-242页 |
(二)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破解民生问题 | 第242-246页 |
参考文献 | 第246-261页 |
后记 | 第261-263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