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 | 第12页 |
(四) 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12-14页 |
一、我国“三农”保险理论综述 | 第14-20页 |
(一) “三农”保险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1. 农业保险 | 第14页 |
2. 政策性农业保险 | 第14-15页 |
3. “三农”保险 | 第15-16页 |
4. “三农”保险经营模式 | 第16页 |
(二) “三农”保险理论综述 | 第16-20页 |
1. 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属性理论 | 第16-17页 |
2.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17-18页 |
3.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理论 | 第18页 |
4. 农业的弱质性理论 | 第18-19页 |
5. 农业的特殊风险理论 | 第19-20页 |
二、国外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分析 | 第20-26页 |
(一) 国外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 第20-24页 |
1. 美国模式——政府主导参与型 | 第20-21页 |
2. 前苏联模式——政府垄断经营模式 | 第21页 |
3. 西欧模式——政府资助的商业保险模式 | 第21-23页 |
4. 日本模式——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模式 | 第23页 |
5. 发展中国家模式——政府重点选择性扶持模式 | 第23-24页 |
(二) 国外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 第24-26页 |
1. 加强重视农业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 第24页 |
2.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 | 第24页 |
3. 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 | 第24-25页 |
4. 采用自愿、强制相结合的多元化投保模式 | 第25页 |
5. 依托政府、根据国情选择适合模式 | 第25-26页 |
三、我国“三农”保险试点模式及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一) 我国“三农”保险试点模式 | 第26-29页 |
1. 上海“安信”模式 | 第26页 |
2. 吉林“安华”模式 | 第26-27页 |
3. 黑龙江“互助制”模式 | 第27-28页 |
4. 浙江“共保体”模式 | 第28页 |
5. 四川“安盟”模式 | 第28-29页 |
(二) “三农”保险的发展现状 | 第29-34页 |
1. “三农”保险逐步得到各方面的重视 | 第30-31页 |
2. 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 | 第31-32页 |
3. 商业保险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 第32-34页 |
四、我国“三农”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 | 第34-48页 |
(一) 我国选择综合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原因 | 第34-40页 |
1. 综合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发展要求 | 第35-38页 |
2. 综合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符合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 | 第38页 |
3. 综合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符合广大农民的保险需求 | 第38-39页 |
4. 综合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符合“三农”保险的政策性需求 | 第39页 |
5. 综合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符合“三农”保险的创新需求 | 第39-40页 |
(二) 综合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优势分析 | 第40-44页 |
1. 综合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自身具有“以险养险”的优势 | 第40页 |
2. 综合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具有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的优势 | 第40-41页 |
3. 综合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营销渠道具有多样化的优势 | 第41-42页 |
4. 综合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具有专业化经营优势 | 第42-43页 |
5. 综合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具有依托农业产业化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优势 | 第43-44页 |
(三) 我国推广综合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制约因素 | 第44-48页 |
1. 保险业自身发展水平低下 | 第44页 |
2. 国家政策扶持不到位 | 第44-45页 |
3.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45-46页 |
4. 综合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低 | 第46页 |
5. 农民保险观念不强 | 第46-47页 |
6. 不利于商业保险公司盈利性目标 | 第47-48页 |
五、完善综合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建议 | 第48-53页 |
(一) 构建三支柱的“三农”保险体系 | 第48页 |
(二) 加强政府对“三农“保险的统筹规划、重点扶持 | 第48-49页 |
(三) 制定“三农”保险专门法律法规 | 第49页 |
(四) 制定“三农”保险供求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政策 | 第49-50页 |
(五) 加强整合“三农”保险各类资源 | 第50-51页 |
(六) 拓宽“三农”保险的营销渠道 | 第51页 |
(七) 加强“三农”保险产品创新 | 第51-52页 |
(八) 加强“三农”风险管理,设立“三农”风险管理局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