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图目录 | 第13-14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6页 |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 | 第15-19页 |
·RBSDV 寄主范围、症状 | 第15-16页 |
·RBSDV 分类地位及粒子形态 | 第16页 |
·RBSDV 粒子在宿主植物或飞虱体内分布 | 第16-17页 |
·RBSDV 检测 | 第17页 |
·RBSDV 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 | 第17-19页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 | 第19-22页 |
·SRBSDV 的发生及危害 | 第19-20页 |
·SRBSDV 的寄主范围、传播介体及传播方式 | 第20-21页 |
·SRBSDV 的病症 | 第21页 |
·SRBSDV 的防治策略 | 第21-22页 |
·SRBSDV 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 | 第22页 |
·RNAi 技术在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 第22-25页 |
·RNAi 现象的发现 | 第22-23页 |
·RNAi 的特点 | 第23-24页 |
·RNAi 的作用机制 | 第24页 |
·RNAi 技术在植物抗病毒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 | 第25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RNAi 靶序列的设计 | 第26-32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及方法 | 第26页 |
·结果分析 | 第26-31页 |
·S1 RNAi 片段的选取 | 第26-28页 |
·S2 RNAi 片段的选取 | 第28页 |
·S3 RNAi 片段的选取 | 第28-29页 |
·S4 RNAi 片段的选取 | 第29页 |
·S5 RNAi 片段的选取 | 第29页 |
·S6 RNAi 片段的选取 | 第29页 |
·S7 RNAi 片段的选取 | 第29页 |
·S8 RNAi 片段的选取 | 第29-30页 |
·S9 RNAi 片段的选取 | 第30页 |
·S10 RNAi 片段的选取 | 第30页 |
·RNAi 靶序列的多价组合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RNAi 载体的构建 | 第32-41页 |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实验所用质粒 | 第32页 |
·生化试剂 | 第32页 |
·试剂配制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6页 |
·RNAi 靶序列的获得及入门载体的构建 | 第32-33页 |
·RNAi tENTRA 入门载体的验证 | 第33页 |
·RNAi tENTRA 入门载体和 pBDL03 目的载体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 第33-34页 |
·RNAi tENTRA 入门载体和 pBDL03 目的载体的 LR 反应 | 第34页 |
·LR 反应液的转化 | 第34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34-35页 |
·测序引物设计及序列验证 | 第35-3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RNAi 靶序列的获得与验证 | 第36-37页 |
·单克隆菌液 PCR 检测 | 第37-38页 |
·阳性克隆质粒提取及酶切鉴定 | 第38-39页 |
·测序验证 | 第39页 |
·实验小结与讨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41-43页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实验植株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农杆菌转化及转基因水稻的获得 | 第41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与 TaqMan 检测结果 | 第41-43页 |
第五章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及抗病性研究 | 第43-64页 |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传毒介体 | 第43页 |
·生化试剂 | 第43页 |
·试剂配制 | 第43-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51页 |
·转基因水稻的 PCR 检测 | 第44-45页 |
·转基因水稻的荧光检测 | 第45页 |
·转基因水稻的 Southern blot 检测 | 第45-47页 |
·转基因水稻抗 RBSDV 检测 | 第47-49页 |
·白背飞虱带毒率的检测 | 第49-50页 |
·转基因水稻抗 SRBSDV 检测 | 第50-51页 |
·实验结果 | 第51-63页 |
·转基因水稻的 PCR 检测 | 第51页 |
·转基因水稻的荧光检测 | 第51-52页 |
·转基因水稻的 Southern blot 检测 | 第52-53页 |
·转基因水稻抗 RBSDV 的检测 | 第53-62页 |
·白背飞虱带毒率的检测 | 第62页 |
·转基因水稻抗 SRBSDV 的检测 | 第62-63页 |
·实验小结与讨论 | 第63-64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附录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作者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