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目录 | 第1-8页 |
| 图目录 | 第8-11页 |
| 摘要 | 第1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7页 |
| ·引言 | 第15-16页 |
| ·时钟分布网络面临的挑战 | 第16-21页 |
| ·时间不确定性 | 第16-19页 |
| ·功耗 | 第19-21页 |
| ·片上谐振时钟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30页 |
| ·面向全局分布的谐振时钟技术 | 第21-25页 |
| ·面向局部分布的谐振时钟技术 | 第25-29页 |
| ·不同谐振时钟技术的比较 | 第29-30页 |
| ·课题研究目标 | 第30-32页 |
|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32-34页 |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34-37页 |
| 第二章 局部无缓冲谐振时钟网络的功耗优化策略 | 第37-57页 |
| ·引言 | 第37-38页 |
| ·无缓冲谐振时钟网络及其功耗优化问题 | 第38-41页 |
| ·无缓冲谐振时钟网络工作原理 | 第38-39页 |
| ·无缓冲谐振网络功耗优化问题 | 第39-41页 |
| ·无缓冲谐振时钟网络设计 | 第41-46页 |
| ·互连网络及互连线模型 | 第41-42页 |
| ·片上电感 | 第42-45页 |
| ·能量补偿单元 | 第45-46页 |
| ·无缓冲谐振时钟网络功耗优化算法 | 第46-52页 |
| ·功耗分析 | 第46-49页 |
| ·功耗优化算法 | 第49-52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 ·小结 | 第54-57页 |
| 第三章 层次化的局部无缓冲谐振时钟网络 | 第57-79页 |
| ·引言 | 第57-59页 |
| ·无缓冲网络时钟偏斜 | 第59-65页 |
| ·局部 BRCDN 的非线性网络模型 | 第59-60页 |
| ·BRCDN 的时钟偏斜分析 | 第60-65页 |
| ·局部 BRCDN 的低偏斜设计问题 | 第65页 |
| ·HBRCDN——低偏斜、高变化容忍的层次化无缓冲谐振网络 | 第65-69页 |
| ·HBRCDN 的偏斜分析 | 第66-67页 |
| ·HBRCDN 的互连线长及面积开销 | 第67-69页 |
| ·设计实例 | 第69-70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0-77页 |
| ·时钟互连网络设计参数对偏斜的影响 | 第70-72页 |
| ·非平衡时钟负载对偏斜的影响 | 第72-74页 |
| ·PVT 变化对偏斜的影响 | 第74-75页 |
| ·芯片实测及分析 | 第75-77页 |
| ·小结 | 第77-79页 |
| 第四章 面向全局分布的紧耦合谐振时钟网络 | 第79-101页 |
| ·引言 | 第79-81页 |
| ·局部紧耦合的无缓冲谐振时钟网络 | 第81-88页 |
| ·耦合振荡器阵列理论 | 第81-83页 |
| ·紧耦合谐振时钟网络分析 | 第83-88页 |
| ·紧耦合谐振时钟网络设计 | 第88-90页 |
| ·紧耦合谐振时钟网络设计问题 | 第88-89页 |
| ·基本设计方法 | 第89-90页 |
| ·设计实例 | 第90-93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93-99页 |
| ·频率特性 | 第93-96页 |
| ·时钟信号的幅值及偏斜 | 第96-98页 |
| ·耦合网络强度 | 第98-99页 |
| ·小结 | 第99-101页 |
| 第五章 面向多时钟域的混合谐振时钟分布机制 | 第101-123页 |
| ·引言 | 第101-102页 |
| ·面向多时钟域的混合谐振时钟分布机制 | 第102-104页 |
| ·谐振时钟技术在多时钟域设计中面临的挑战 | 第102-103页 |
| ·面向多时钟域的混合谐振时钟分布技术 | 第103-104页 |
| ·PPTWO:基于推挽单元的行波振荡器 | 第104-110页 |
| ·行波振荡器相关背景 | 第104-106页 |
| ·PPTWO:基于推挽单元的行波振荡器 | 第106-110页 |
| ·混合谐振时钟分布机制分析 | 第110-118页 |
| ·不同时钟域之间的锁定机理 | 第110-113页 |
| ·基于行波时钟的偏斜调整电路 | 第113-117页 |
| ·基于行波时钟信号锁定的 BRCDN | 第117-118页 |
| ·设计实例 | 第118-119页 |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119-121页 |
| ·CDB 对全局时钟相位的控制 | 第119-120页 |
| ·局部谐振时钟网络注入锁定 | 第120-121页 |
| ·小结 | 第121-123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123-127页 |
| ·本文的工作与创新 | 第123-125页 |
| ·研究展望 | 第125-127页 |
| 致谢 | 第127-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41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41-143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工作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