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流动家庭父母亲职角色研究--以河南省X县E乡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1-29页 |
|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 ·半流动家庭研究 | 第13-16页 |
| ·亲职角色研究 | 第16-21页 |
| ·亲职压力研究 | 第21-22页 |
| ·研究现状评价 | 第22-23页 |
| ·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 ·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 ·质性研究方法的选取 | 第25-26页 |
| ·资料收集方法 | 第26页 |
| ·资料整理和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样本选取与资料来源 | 第27-28页 |
|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第28-29页 |
| ·研究创新 | 第28页 |
| ·研究不足 | 第28-29页 |
| 第2章 半流动家庭结构 基于E乡的考察 | 第29-37页 |
| ·E乡半流动家庭概况 | 第29-33页 |
| ·半流动家庭结构 缺损的三角形 | 第33-34页 |
| ·半流动家庭的形成原因 | 第34-37页 |
| ·经济利益的驱动 | 第34页 |
| ·“家本位”的理性决策 | 第34-35页 |
| ·传统性别分工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对孩子教育的重视 | 第36-37页 |
| 第3章 半流动家庭母亲亲职角色 | 第37-49页 |
| ·照料型工具性角色的扮演 | 第37-41页 |
| ·日常生活的照料 | 第37-39页 |
| ·赚钱养家 | 第39-40页 |
| ·家校互动 | 第40-41页 |
| ·管教型教育性角色的扮演 | 第41-44页 |
| ·规则制定和管教 | 第42-43页 |
| ·学习辅导 | 第43-44页 |
| ·陪伴型情感性角色的扮演 | 第44-47页 |
| ·陪伴 | 第45-46页 |
| ·亲子互动 | 第46-47页 |
| ·小结 沉重的母职 | 第47-49页 |
| 第4章 半流动家庭父亲亲职角色 | 第49-59页 |
| ·养家糊口型工具性角色的扮演 | 第49-53页 |
| ·养家糊口 | 第49-52页 |
| ·日常生活的照料 | 第52-53页 |
| ·学习辅导型教育性角色的扮演 | 第53-56页 |
| ·学习辅导 | 第53-54页 |
| ·管教 | 第54-55页 |
| ·“严父”形象分析 | 第55-56页 |
| ·电话互动型情感性角色的扮演 | 第56-57页 |
| ·电话互动 | 第56-57页 |
| ·返乡团聚 | 第57页 |
| ·小结 缺位的父职 | 第57-59页 |
| 第5章 半流动家庭父母亲职角色压力 | 第59-72页 |
| ·亲职角色压力 | 第59-66页 |
| ·父母层面 | 第60-61页 |
| ·子女层面 | 第61-63页 |
| ·亲子互动失调 | 第63-65页 |
| ·教养观念的冲突 | 第65-66页 |
| ·亲职角色压力对半流动家庭的影响 | 第66-70页 |
| ·亲职角色压力对留守母亲的影响 | 第67-68页 |
| ·亲职角色压力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 第68-69页 |
| ·亲职角色压力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 第69-70页 |
| ·小结 | 第70-72页 |
| 第6章 半流动家庭的社会支持 缺位与复归 | 第72-77页 |
| ·现有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的缺位 | 第72-75页 |
| ·来自丈夫的支持 经济支持为主,情绪支持为辅 | 第72-73页 |
| ·来自祖辈的支持 照料支持为主,经济支持为辅 | 第73-74页 |
| ·来自长子女的支持 手足照料支持和家务劳动支持 | 第74-75页 |
| ·亲职辅导介入 促使“社会”的复归 | 第75-77页 |
| 第7章 结语 | 第77-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附录1 | 第86-87页 |
| 附录2 | 第87-88页 |
| 附录3 | 第88-89页 |
| 附录4 | 第89-90页 |
| 附录5 | 第90-91页 |
| 附录6 | 第91-92页 |
| 附件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