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照度场的自适应阈值分割与结构光图像解码方法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论文开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 | 第15-17页 |
·前期工作的成果 | 第15-16页 |
·前期工作的不足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照度场中自适应性阈值分割方法的研究 | 第19-44页 |
·照度场模式符号投射 | 第19-22页 |
·模式图像形成与分析 | 第19-20页 |
·自适应阈值分割的可行性 | 第20-22页 |
·直方图阈值分割 | 第22-27页 |
·直方图阈值法 | 第22-26页 |
·纹理分割法 | 第26-27页 |
·自动扫描评估分割法 | 第27-32页 |
·算法实现 | 第28页 |
·评估区大小分析与讨论 | 第28-32页 |
·自动拟合扫描分割法 | 第32-37页 |
·算法改进型分析 | 第32-33页 |
·标准方程求解 | 第33-34页 |
·算法描述 | 第34-35页 |
·运算结果及分析 | 第35-37页 |
·阈值分割算法修正 | 第37-43页 |
·修正分析 | 第37-38页 |
·点邻域区间估计 | 第38-39页 |
·亮度点邻域选取 | 第39页 |
·亮度区域的归并 | 第39-40页 |
·分割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窗口唯一性的符号识别算法研究 | 第44-63页 |
·采用的符号特点介绍 | 第44-47页 |
·符号特征描述 | 第44-46页 |
·符号码段归类算法 | 第46-47页 |
·课题研究的硬件设备以及 M 符号阵列分布 | 第47-49页 |
·实验设备配置 | 第47-48页 |
·M阵列符号构成的窗口唯一性 | 第48-49页 |
·连通域形成与提取 | 第49-54页 |
·特征点递归法 | 第49-51页 |
·回溯标记法 | 第51-53页 |
·方法对比结论 | 第53-54页 |
·提取模式符号特征 | 第54-59页 |
·确定连通域中心点 | 第54-55页 |
·提取连通域边界特征 | 第55-57页 |
·确立模式符号区域中心点 | 第57页 |
·模式符号最大内连通域方向判定 | 第57-58页 |
·最大内连通域方位判定 | 第58-59页 |
·符号识别初步实验 | 第59-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结构光解码方法以及实验结果 | 第63-77页 |
·一次性扫描解码系统 | 第63-64页 |
·模式图像异常处理 | 第64-66页 |
·处理越界问题 | 第64-65页 |
·被打断符号处理 | 第65-66页 |
·窗口唯一性的符号识别方法运用机制 | 第66-68页 |
·统计未识别区域面积 | 第66页 |
·未识别区归类 | 第66-67页 |
·破损符号识别算法研究 | 第67-68页 |
·模式符号与标准模板匹配 | 第68-71页 |
·选举算法规则 | 第69-70页 |
·选举结果 | 第70-71页 |
·结构光解码实验 | 第71-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