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广高速岩溶隧道稳定性及突涌水研究--以长基岭隧道为例
作者简介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7页 |
·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突涌水研究现状 | 第15页 |
·处治措施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页 |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7页 |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4 论文研究特色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概况 | 第19-33页 |
§2.1 乐广高速工程概况及交通位置 | 第19-20页 |
§2.2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 第20-23页 |
·区域工程地质特征 | 第20页 |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 第20-21页 |
·研究区岩溶发育规律 | 第21-23页 |
·岩溶隧道工程地质问题概况 | 第23页 |
§2.3 长基岭岩溶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 第23-29页 |
·地形地貌 | 第24页 |
·地层岩性 | 第24-25页 |
·地质构造 | 第25-26页 |
·不良地质现象 | 第26-29页 |
·动力地质作用 | 第29页 |
·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 | 第29页 |
§2.4 长基岭岩溶隧道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长基岭隧道稳定性分析研究 | 第33-53页 |
§3.1 隧道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7页 |
·岩性及厚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岩层产状的影响 | 第34页 |
·地质构造的影响 | 第34页 |
·溶洞形态及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34-35页 |
·充填情况的影响 | 第35-36页 |
·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 隧道围岩稳定性半定量评价研究 | 第37-41页 |
·围岩分级简介 | 第37页 |
·围岩稳定性评价及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3.3 隧道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 第41-49页 |
·三维地质模型概化 | 第41-42页 |
·开挖支护时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 第42-49页 |
§3.4 岩溶塌陷预测分析 | 第49-51页 |
·岩溶塌陷机理分析 | 第49-50页 |
·长基岭隧道岩溶塌陷范围预测 | 第50-51页 |
§3.5 长基岭隧道围岩稳定性现场验证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长基岭隧道涌水量预测研究 | 第53-67页 |
§4.1 长基岭隧道地下水离子示踪试验 | 第53-58页 |
·离子示踪试验原理 | 第53页 |
·长基岭隧道岩溶离子示踪试验过程 | 第53-55页 |
·长基岭隧道岩溶离子示踪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5-58页 |
§4.2 长基岭岩溶隧道涌水量研究分析 | 第58-64页 |
·大气入渗法 | 第58-62页 |
·专家智能评判法 | 第62-64页 |
§4.3 长基岭隧道赤老顶涌水量研究 | 第64-66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涌水量计算分析 | 第65-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长基岭岩溶隧道处治对策研究 | 第67-70页 |
§5.1 岩溶隧道处治原则 | 第67页 |
§5.2 岩溶隧道处治方案 | 第67-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不足及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