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竹荪简介 | 第13-16页 |
·竹荪的系统分类及分布 | 第13页 |
·竹荪的营养成分 | 第13-14页 |
·竹荪的生理活性 | 第14-16页 |
·免疫调节活性 | 第14页 |
·抑菌活性 | 第14-15页 |
·抗氧化活性 | 第15页 |
·抑制癌细胞的活性 | 第15-16页 |
·其他活性 | 第16页 |
·植物源抑菌物质的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抑菌物质效果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抑菌机理的研究方法进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竹荪活性物质的体外抑菌效果测定 | 第20-35页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0-21页 |
·材料 | 第20-21页 |
·试剂 | 第21页 |
·仪器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提取方法 | 第21页 |
·供试菌的活化培养 | 第21-22页 |
·供试菌对竹荪提取物体外抑菌效果测定实验 | 第22页 |
·各提取方法所得物质对供试菌 MIC 的确定 | 第22页 |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33页 |
·各提取方法所得物质抑菌效果的测定结果 | 第23-31页 |
·微量肉汤稀释法与平板计数结果的比较 | 第31-32页 |
·不同种类竹荪同类提取方法所得物质抑菌效果的比较 | 第32页 |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物质抑菌效果的比较 | 第32-33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超临界 CO_2 萃取技术提取竹荪抑菌物质 | 第35-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材料 | 第35页 |
·试剂 | 第35页 |
·仪器 | 第35-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超临界 CO_2 提取抑菌物质的正交实验设计 | 第36页 |
·提取步骤 | 第36-37页 |
·供试菌种菌液的制备 | 第37页 |
·微孔板法测定抑菌率 | 第37页 |
·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不同提取条件下两种竹荪提取物抑菌正交试验结果 | 第38-40页 |
·不同提取条件对所得物质抑菌效果的比较分析 | 第40-41页 |
·最优提取条件的筛选 | 第41-42页 |
·讨论及结论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竹荪提取物的抑菌机理探讨 | 第43-62页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43-44页 |
·材料 | 第43页 |
·试剂 | 第43页 |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50页 |
·供试菌的活化培养 | 第44页 |
·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第44-46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 第44-46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 | 第46页 |
·细菌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研究 | 第46-50页 |
·细菌总 RNA 的提取 | 第46-47页 |
·反转录与 RT-PCR | 第47-48页 |
·Real-Time PCR | 第48-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60页 |
·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 第50-56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结果 | 第50-52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结果 | 第52-56页 |
·RNA 表达量变化实验结果 | 第56-60页 |
·供试菌总 RNA 提取结果 | 第56-57页 |
·荧光定量 PCR 反应结果 | 第57-60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62-64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