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2页 |
| ·课题背景(或引言) | 第9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2 地下水资源概述 | 第12-18页 |
| ·地下水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 第12-13页 |
| ·地下水资源概念 | 第12页 |
| ·地下水资源特征 | 第12-13页 |
|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概况 | 第13-15页 |
| ·地下水资源现状 | 第13-14页 |
| ·加强保护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 第14-15页 |
|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法律保护立法 | 第15-17页 |
| ·地下水立法现状 | 第15-16页 |
| ·地下水资源取水许可制度 | 第16-17页 |
| ·地下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 | 第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3 部分国家地下水资源保护考察 | 第18-25页 |
| ·美国地下水资源的法律保护 | 第18-20页 |
| ·立法方面 | 第18页 |
| ·管理机构设置 | 第18-19页 |
| ·地下水水权制度 | 第19-20页 |
| ·澳大利亚地下水资源的法律保护 | 第20-21页 |
| ·立法方面 | 第20-21页 |
| ·管理机构的设置 | 第21页 |
| ·地下水水权制度 | 第21页 |
| ·以色列地下水资源的法律保护 | 第21-22页 |
| ·立法方面 | 第22页 |
| ·管理机构的设置 | 第22页 |
| ·韩国地下水资源的法律保护 | 第22-23页 |
| ·立法方面 | 第22-23页 |
| ·地下水管理部门的设置 | 第23页 |
| ·启示与借鉴 | 第23-24页 |
| ·完备的法律法规 | 第23-24页 |
| ·强化管理注重协作 | 第24页 |
| ·实行地下水水权制度 | 第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4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25-33页 |
| ·立法理念相对滞后 | 第25-26页 |
|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26-27页 |
| ·立法缺乏可操作性 | 第26页 |
| ·立法体系不够协调 | 第26页 |
| ·地方立法相对滞后 | 第26-27页 |
| ·地下水水权制度不健全 | 第27-28页 |
| ·地下水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不健全 | 第28-29页 |
| ·地下水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 第29页 |
| ·地下水的行政执法存有较多不足 | 第29-31页 |
| ·社会公众的监督不足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5 强化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对策 | 第33-46页 |
| ·树立地下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 第33页 |
| ·完善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 第33-38页 |
| ·统一整合地下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 第34页 |
| ·加强行政法规、规章及法律之间的协调性 | 第34-35页 |
| ·加强司法诉讼制度建设,促进保护地下水环境 | 第35-38页 |
| ·完善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 第38-40页 |
| ·在立法中明确界定地下水水权的概念 | 第39页 |
| ·完善地下水水权交易制度 | 第39-40页 |
| ·完善地下水资源的生态补偿制度 | 第40-42页 |
| ·建立地下水资源生态补偿的原则 | 第41页 |
| ·明确地下水资源生态补偿主体 | 第41-42页 |
| ·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生态补偿力度 | 第42页 |
| ·理顺地下水资源管理体制 | 第42-43页 |
| ·协调好各个地下水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利益 | 第43页 |
| ·创新统一管理机构 | 第43页 |
|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 第43-45页 |
| ·在相关立法中明确规定公众参与权 | 第44页 |
| ·保障公众的地下水环境知情权 | 第44-45页 |
| ·完善公众参与的程序 | 第45页 |
|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地下水环境保护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