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及场地影响系数初步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衰减关系研究的发展 | 第11-15页 |
| ·模型形式的发展 | 第11-14页 |
| ·回归方法的发展 | 第14页 |
| ·衰减关系中相关参数的发展 | 第14-15页 |
| ·本文选题的意义 | 第15-16页 |
| ·本文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章节安排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数据基础 | 第18-36页 |
| ·引言 | 第18页 |
| ·汶川余震断层类型的估计 | 第18-21页 |
| ·汶川地区台站场地信息的整合 | 第21-22页 |
| ·基岩场地数据 | 第22-29页 |
| ·选用的 NGA 基岩场地数据 | 第22-24页 |
| ·选用的汶川地震基岩场地数据 | 第24-26页 |
| ·基岩场地数据分析 | 第26-29页 |
| ·土层场地数据 | 第29-32页 |
| ·衰减关系中的有关参数 | 第32-34页 |
| ·地震动参数 | 第32-33页 |
| ·地震参数 | 第33-34页 |
| ·传播介质参数 | 第34页 |
| ·场地参数 | 第34页 |
| ·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地震动基岩衰减关系 | 第36-54页 |
| ·回归方法 | 第36-37页 |
| ·距离标定函数 | 第37-41页 |
| ·震级标定函数 | 第41-47页 |
| ·模型形式 | 第41-45页 |
| ·近场地震动震级饱和 | 第45-47页 |
| ·震级标定函数比较 | 第47-49页 |
| ·断层类型的影响 | 第49-51页 |
| ·基岩衰减关系模型及衰减曲线 | 第51-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场地放大系数模型 | 第54-74页 |
| ·引言 | 第54-55页 |
| ·NGA 场地放大系数模型的比较 | 第55-63页 |
| ·线性场地放大的比较 | 第56-57页 |
| ·系数b_(nl)的比较 | 第57-58页 |
| ·场地放大系数随 V_(s30)变化的比较 | 第58-61页 |
| ·场地放大系数随参考地震动变化的比较 | 第61-63页 |
| ·本文场地放大系数模型 | 第63-72页 |
| ·场地放大系数及参考地震动 | 第63-64页 |
| ·场地放大系数模型的建立 | 第64-72页 |
| ·小结 | 第72-74页 |
| 第五章 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74-88页 |
| ·模型结果 | 第74-75页 |
| ·衰减关系方差的计算 | 第75-77页 |
| ·场地放大系数模型结果分析 | 第77-82页 |
| ·参考地震动临界值随周期的变化 | 第77-78页 |
| ·参考地震动和 Vs30对场地放大系数影响分析 | 第78-80页 |
| ·加速度反应谱预测结果 | 第80-82页 |
| ·与 NGA 模型结果比较 | 第82-87页 |
| ·与 NGA 场地放大系数比较 | 第82-85页 |
| ·与 NGA 预测反应谱比较 | 第85-87页 |
| ·小结 | 第87-88页 |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88-90页 |
| ·总结 | 第88页 |
|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致谢 | 第94-96页 |
| 作者简介 | 第9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 第9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