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积极探索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肩负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 第11页 |
·我国高等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结构性矛盾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依据 | 第12-14页 |
·理论依据 | 第13-14页 |
·现实依据 | 第14页 |
·核心概念 | 第14-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8-19页 |
·国内外研究比较 | 第19-20页 |
·研究空白与问题 | 第20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页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主辅修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第22-29页 |
·主辅修制度产生的背景 | 第22-25页 |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 第22页 |
·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 第22-23页 |
·高校具备实施条件 | 第23-24页 |
·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 第24页 |
·满足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 | 第24-25页 |
·主辅修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25-28页 |
·引入阶段( 1915 -1949 年) | 第25-26页 |
·发展阶段( 1949 -1999 年) | 第26-27页 |
·成熟阶段——创新时期( 1999 年 -至今) | 第27-28页 |
·主辅修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主辅修制度实施现状 | 第29-40页 |
·制度设计 | 第29-31页 |
·培养目标 | 第29-30页 |
·培养制度 | 第30-31页 |
·培养过程 | 第31页 |
·培养评价 | 第31页 |
·教学管理 | 第31-36页 |
·宣传与指导 | 第31-32页 |
·辅修专业与课程设置 | 第32-33页 |
·授课安排 | 第33-34页 |
·学习评价 | 第34-35页 |
·资源共享 | 第35-36页 |
·学习状态与成效 | 第36-37页 |
·选择动机 | 第36页 |
·态度与成效 | 第36-37页 |
·绩效评价与社会认可度 | 第37-40页 |
·主辅修制度评价 | 第37-38页 |
·认证与认可度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主辅修制度施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40-47页 |
·制度层面 | 第40-41页 |
·培养质量标准缺乏共识 | 第40页 |
·缺乏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 | 第40-41页 |
·教学管理层面 | 第41-44页 |
·宣传力度不够,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 | 第41页 |
·专业设置受限,对课程设置不合理 | 第41-42页 |
·缺乏选聘辅修教师的相应办法 | 第42页 |
·缺乏独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缺失 | 第42-44页 |
·认知偏差 | 第44-45页 |
·绩效评价存在问题的深层探析 | 第45-47页 |
第五章 主辅修制度的完善措施 | 第47-57页 |
·运行环境优化 | 第47-48页 |
·国家政策支持 | 第47页 |
·学位认证支持与改革 | 第47页 |
·校内运行环境 | 第47-48页 |
·制度设置完善化 | 第48-50页 |
·立足社会需求,结合本校特色,科学定位主辅修制度 | 第48页 |
·促进主辅修与双学位的融合 | 第48-49页 |
·培养方式横向拓宽 | 第49-50页 |
·完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模式 | 第50-54页 |
·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引导 | 第50-51页 |
·严肃对待教师选聘 | 第51-52页 |
·学分制的改革与完善 | 第52-53页 |
·加强信息化管理 | 第53页 |
·改善教学环节 | 第53-54页 |
·强化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 第54-57页 |
·规范辅修专业的设置及审批程序 | 第54页 |
·控制辅修生源,开展针对性补偿教育 | 第54-55页 |
·建立相对独立的质量监控组织 | 第55页 |
·明确辅修各环节质量标准,强化过程管理 | 第55页 |
·构建动态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1 | 第60-61页 |
附录 2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