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一般原理 | 第10-14页 |
| 一、 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含义 | 第10-11页 |
| 二、 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特征 | 第11-12页 |
| (一) 一定的公益性 | 第11页 |
| (二) 订立保险合同的自愿性和强制性 | 第11-12页 |
| (三) 受益主体的不确定性 | 第12页 |
| 三、 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功能 | 第12-14页 |
| (一) 有利于降低和分散投保企业的环境责任风险 | 第12-13页 |
| (二) 有利于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和受害人利益的保护 | 第13页 |
| (三) 有利于政府行政压力的减轻和公众形象的改善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国际比较 | 第14-18页 |
| 一、 美国的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 | 第15-16页 |
| 二、 英国的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 | 第16页 |
| 三、 德国的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 | 第16-17页 |
| 四、 国外的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17-18页 |
| (一)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 第17页 |
| (二) 区分强制责任保险和任意责任保险的范围 | 第17-18页 |
| (三) 对保险人加强事前风险控制和预防 | 第18页 |
| 第三章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总体模式 | 第18-21页 |
| 一、 政府支持下的商业保险 | 第18-20页 |
| (一) 环境责任保险的商业化 | 第18-19页 |
| (二)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 第19-20页 |
| 二、 强制责任保险和任意责任保险相结合 | 第20-21页 |
| (一) 强制责任保险任意责任保险的含义 | 第20页 |
| (二) 强制责任保险任意责任保险的比较 | 第20-21页 |
| 第四章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具体构建 | 第21-32页 |
| 一、 投保主体 | 第22页 |
| 二、 承保范围 | 第22-25页 |
| (一) 侵权责任法中环境侵权的范围 | 第22-23页 |
| (二) 民法中环境侵权的范围 | 第23页 |
| (三) 环境责任保险中的承保范围 | 第23-25页 |
| 1.财产被侵权的赔偿额度 | 第23-24页 |
| 2.人身被侵权的特殊保护 | 第24页 |
| 3.精神损害纳入承保范围 | 第24-25页 |
| 三、 扶持措施 | 第25-26页 |
| (—) 税收减免 | 第25页 |
| (二) 政府发行环境保护债券 | 第25页 |
| (三) 贷款优惠 | 第25-26页 |
| 四、 配套制度 | 第26-28页 |
| (一) 环境保护税 | 第26页 |
| (二) 环境治理基金 | 第26-27页 |
| (三) 建立环境污染风险评估和污染损害评估制度 | 第27页 |
| (四)发挥许可证的限制作用 | 第27-28页 |
| 五、受害人利益的特殊保护 | 第28-30页 |
| (一) 理论依据 | 第28-29页 |
| (二) 相关法律规定及完善 | 第29-30页 |
| 六、 免责条款 | 第30-32页 |
| (一) 不可抗力 | 第30页 |
| (二) 被保险人放弃对第三人的求偿权 | 第30-31页 |
| (三) 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欺诈行为 | 第31页 |
| (四) 被保险人或受让人怠于行使通知义务 | 第31页 |
| (五) 保险人不能行使代位求偿权 | 第31-32页 |
| 结论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研究生阶段简介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