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9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进展 | 第11-17页 |
·小麦粉品质变化的研究 | 第11-13页 |
·小麦粉感染赤拟谷盗等虫害后品质的变化研究 | 第13-16页 |
·赤拟谷盗分泌物 | 第16-17页 |
·研究的创新性 | 第17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赤拟谷盗不同虫口密度危害对小麦粉品质的影响 | 第19-45页 |
·材料 | 第19-20页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试验仪器 | 第19-20页 |
·试验试剂 | 第20页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0-21页 |
·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1-42页 |
·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下小麦粉感染赤拟谷盗后水分的变化 | 第21-24页 |
·不同温度和时间下小麦粉感染受赤拟谷盗后蛋白质的变化 | 第24-27页 |
·不同温度和时间下小麦粉感染赤拟谷盗后面筋的变化 | 第27-33页 |
·不同温度和时间下小麦粉感染赤拟谷盗后白度的变化 | 第33-36页 |
·不同温度和时间下小麦粉感染赤拟谷盗后脂肪酸值的变化 | 第36-39页 |
·不同温度和时间下小麦粉感染赤拟谷盗后降落数值的变化 | 第39-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小麦粉水分的变化 | 第42页 |
·小麦粉蛋白质的变化 | 第42-43页 |
·小麦粉湿面筋、干面筋和面筋指数的变化 | 第43页 |
·小麦粉白度的变化 | 第43页 |
·小麦粉脂肪酸值的变化 | 第43-44页 |
·小麦粉降落数值的变化 | 第44-45页 |
第三章 赤拟谷盗不同虫口密度危害对小麦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 第45-58页 |
·材料 | 第45页 |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试验仪器 | 第45页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45页 |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6页 |
·不同储藏温度和时间下小麦粉感染赤拟谷盗后面团吸水率的变化 | 第45-48页 |
·不同储藏温度和时间下小麦粉感染赤拟谷盗后面团形成时间的变化 | 第48-50页 |
·不同储藏温度和时间下小麦粉感染赤拟谷盗后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化 | 第50-52页 |
·不同储藏温度和时间下小麦粉感染赤拟谷盗后面团弱化度的变化 | 第52-55页 |
·小麦粉各个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小麦粉面团吸水率的变化 | 第56页 |
·小麦粉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的变化 | 第56页 |
·小麦粉面团弱化度的变化 | 第56页 |
·小麦粉品质指标的相关性 | 第56-58页 |
第四章 赤拟谷盗分泌物甲基苯醌的测定 | 第58-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试验材料 | 第58页 |
·试验仪器 | 第58页 |
·试验试剂 | 第58-59页 |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59页 |
·试验设计 | 第59页 |
·试验方法 | 第59页 |
·试验结果 | 第59-64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9-62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62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62-63页 |
·样品测定 | 第63-6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4页 |
·讨论 | 第64-66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第66-68页 |
·小麦粉水分的变化 | 第66页 |
·小麦粉蛋白质、湿面筋、干面筋和面筋指数的变化 | 第66页 |
·小麦粉白度、脂肪酸值和降落数值的变化 | 第66页 |
·小麦粉粉质指标的变化 | 第66-67页 |
·小麦粉品质指标的相关性 | 第67页 |
·小麦粉受赤拟谷盗感染后甲基苯醌含量的变化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一 温度、时间、虫口密度及各品质指标相关性 | 第74-76页 |
附表二 精密度试验 | 第76-77页 |
个人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