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 第12页 |
·PRRSV流行病学特点 | 第12-13页 |
·PRRSV病原学特性 | 第13-16页 |
·PRRSV的分类及理化性质 | 第13页 |
·PRRSV的抗原性 | 第13-14页 |
·PRRSV的致病机理 | 第14页 |
·PRRSV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6页 |
·PRRSV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 第16页 |
·PRRSV的蛋白质 | 第16-18页 |
·PRRSV的免疫学反应 | 第18-20页 |
·细胞免疫 | 第18-19页 |
·体液免疫 | 第19页 |
·天然免疫 | 第19-20页 |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 | 第20页 |
·PRRS疫苗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传统疫苗 | 第20页 |
·新型疫苗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植物病毒样颗粒载体系统 | 第21-26页 |
·病毒样颗粒的特性 | 第22-24页 |
·植物病毒样颗粒PapMV VLPs | 第24-26页 |
第2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43页 |
·试验材料 | 第28-32页 |
·实验动物 | 第28页 |
·毒株、细胞与菌株 | 第28页 |
·载体与质粒 | 第28-29页 |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培养基和抗生素的配制 | 第30页 |
·主要缓冲液和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30-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43页 |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 | 第32页 |
·PCR产物或酶切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32页 |
·PCR产物或酶切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32-33页 |
·外源DNA片段与克隆质粒载体的连接反应 | 第33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3-34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4页 |
·质粒的制备与鉴定 | 第34-35页 |
·诱导表达 | 第35页 |
·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35-36页 |
·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6-37页 |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检测 | 第37-38页 |
·病毒样颗粒的电镜观察 | 第38页 |
·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TCID_(50)的测定 | 第38页 |
·微量中和试验(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 | 第38-39页 |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9-42页 |
·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 | 第42-43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3-57页 |
·抗GP5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3-47页 |
·PRRSV WUH3株ORF5基因cDNA的扩增与克隆 | 第43-44页 |
·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44页 |
·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 第44-45页 |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5-46页 |
·Western blot验证 | 第46页 |
·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 | 第46-47页 |
·抗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7-51页 |
·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47-48页 |
·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 第48页 |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8页 |
·Western blot验证 | 第48-49页 |
·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 | 第49-50页 |
·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 | 第50-51页 |
·新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 | 第51-57页 |
·GP5中和表位的修饰 | 第51-53页 |
·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53-54页 |
·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 第54-55页 |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体外表达 | 第55页 |
·病毒样颗粒(VLPs)的电镜观察结果 | 第55-56页 |
·免疫小鼠的中和抗体水平检测 | 第56-57页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7-61页 |
·讨论 | 第57-60页 |
·抗GP5的单克隆抗体制备 | 第57-58页 |
·抗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 | 第58-59页 |
·新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