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0-2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与评论 | 第11-17页 |
(一) 关于教师申诉制度的研究 | 第11-15页 |
(二) 关于学生申诉制度的研究 | 第15-17页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一)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二)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三)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1页 |
六、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一) 申诉制度 | 第21-22页 |
(二) 教育申诉制度 | 第22页 |
引文和注释 | 第22-23页 |
第一章 教育申诉制度的性质、特征和分类 | 第23-26页 |
一、教育申诉制度的性质 | 第23-24页 |
二、我国教育申诉制度的特征 | 第24-25页 |
(一) 法定性 | 第24页 |
(二) 非诉讼性 | 第24页 |
(三) 救济性 | 第24页 |
(四) 特定性 | 第24-25页 |
三、我国教育申诉制度的分类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教育申诉制度与其他法律救济制度的关系 | 第26-29页 |
一、教育中诉制度与行政复议制度的关系 | 第26-27页 |
二、教育申诉制度与行政诉讼制度的关系 | 第27页 |
三、教育申诉制度与行政仲裁制度的关系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我国教育申诉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9-32页 |
一、我国教师屮诉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9-30页 |
(一)教师申诉的申诉人和被申诉人 | 第29-30页 |
(二)教师中诉的范围 | 第30页 |
(三)教师申诉的受理机关 | 第30页 |
(四》教师申诉的管辖 | 第30页 |
二、我国学生申诉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国现行教育申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40页 |
一、我国现行教师申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一)教师申诉的受理部门的问题 | 第32-33页 |
(二)教师屮诉的受理范围问题 | 第33页 |
(三)教师申诉制度的法律程序问题 | 第33-34页 |
(四)教师申诉的处理决定的问题 | 第34-35页 |
(五)教师申诉的法律资任的问题 | 第35页 |
二、我国现行学生中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40页 |
(一)学生中诉的受理机构的问题 | 第35-37页 |
(二)学生中诉的受理范围的问题 | 第37-38页 |
(三)学生中诉制度的法律程序问题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教肓申诉制度的建议 | 第40-46页 |
一、设立各级(教师、学生)中诉委员会并明确其法律贵任 | 第40-41页 |
二、规范教宵中诉制度的法律程序 | 第41-43页 |
(一)以效率为原则——建立时效制度 | 第41-42页 |
(二)以公正为原则——建立辩论制度 | 第42页 |
(三)以便捷为原则——建立举证资任倒置制度 | 第42页 |
(四)以参与为原则——建立听证制度 | 第42-43页 |
(五)以公开为原则一实行公示制度和案卷制度 | 第43页 |
三、适当调整教育申诉范围 | 第43-44页 |
四、拓宽教育申诉后的救济渠遒 | 第44-46页 |
(一)应当引入行政复议方式对教冇巾诉进行全而救济 | 第44页 |
(二)合理规范行政诉讼对教台申诉的适用范围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