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9页 |
·选题的目的和价值 | 第9-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10-12页 |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8页 |
·关于“生活伦理”思想的研究 | 第14-16页 |
·关于“公共生活伦理”思想的研究 | 第16-17页 |
·关于“公共生活伦理建设”思想的研究 | 第17-18页 |
·论文思路与内容结构 | 第18-19页 |
·论文的基本思路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公共生活伦理的内涵 | 第19-35页 |
·生活与公共生活 | 第19-24页 |
·何谓生活 | 第19-21页 |
·公共生活界定 | 第21-24页 |
·公共生活的伦理维度 | 第24-28页 |
·和谐共生 | 第24-25页 |
·互利共赢 | 第25-26页 |
·尊重平等 | 第26-27页 |
·公平正义 | 第27-28页 |
·公共生活伦理的基本构成要素 | 第28-33页 |
·公共意识 | 第28-29页 |
·公共价值 | 第29-30页 |
·公共理性 | 第30-31页 |
·公共精神 | 第31-33页 |
·公共生活伦理的基本特征 | 第33-35页 |
·公众性 | 第33-34页 |
·底线性 | 第34页 |
·强制性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伦理思想分析 | 第35-50页 |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生活特征 | 第35-37页 |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 | 第35-36页 |
·中国传统生活特征 | 第36-37页 |
·在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之间:儒家伦理的两难困境 | 第37-39页 |
·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 | 第37-38页 |
·个人美德与公共伦理何以背离 | 第38-39页 |
·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伦理的特征 | 第39-41页 |
·公共生活伦理“家庭化” | 第39-40页 |
·公共生活伦理“专制化” | 第40-41页 |
·公共生活伦理“工具化” | 第41页 |
·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伦理的现代转化 | 第41-50页 |
·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伦理的现代转化是否可能 | 第42-45页 |
·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伦理的现代转化何以可能 | 第45-47页 |
·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47-50页 |
第四章 西方公共生活伦理思想分析 | 第50-56页 |
·西方公共生活伦理发展的进路 城邦——个人——社会 | 第50-52页 |
·西方公共生活伦理传统“公共性”内核的“飘移” | 第52-53页 |
·西方公共生活伦理的当代发展基础 个体性道德生活丰满 | 第53-56页 |
第五章 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公共生活面临的伦理困境 | 第56-66页 |
·“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与实践交往的拓展 | 第56-59页 |
·“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 | 第56-58页 |
·当代社会变革的新特征 | 第58-59页 |
·“义利之间” 公共生活伦理的当代性是否可能 | 第59-62页 |
·传统义利观及其当代启示 | 第59-60页 |
·在义利之间:当代公共生活伦理定位 | 第60-62页 |
·“情理之间” 公共生活伦理的价值理性抉择 | 第62-66页 |
·“情理”之辩 | 第62-63页 |
·“入情入理” 公共生活伦理的价值理性 | 第63-66页 |
第六章 当代中国公共生活伦理建设的基本途径 | 第66-80页 |
·个体美德与群体交往伦理 现代“公众”的成长 | 第66-70页 |
·公共生活个体美德培育 | 第66-68页 |
·公共生活群体交往伦理建设 | 第68-70页 |
·公德建设 公共生活领域之行为准则确立 | 第70-73页 |
·公德建设的现状 | 第70-71页 |
·公德建设的途径 | 第71-73页 |
·“群己权界” 公共生活伦理的制度规约 | 第73-75页 |
·“群己”如何“权界” | 第73-74页 |
·公共生活伦理制度规约如何实现 | 第74-75页 |
·公共关怀 公共生活伦理的价值彰扬 | 第75-80页 |
·何谓公共关怀 | 第76-77页 |
·公共关怀实现 政府、群体组织和个人的公共责任承担 | 第77-80页 |
结语 实现优良生活——公共生活伦理建设之鹄的 | 第80-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